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田嵩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對外交流日益頻密,人們的利益訴求和思想觀念也日趨多元。在人們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事實上已經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守正創新中整合各種社會思潮,筑牢思想防線,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我們必須認真作答的時代命題。
提高政治判斷力,善于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社會思潮是一定時期內一定人群的心理狀態、思想觀念、愿望訴求的綜合反映,既包含著社會群體樸素的情緒態度、價值傾向和利益關切,也包含著相對系統成熟的理論觀點、學術表達和政治主張。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交織、激蕩起伏,構成了現代社會復雜多元的思想文化景觀。有效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需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善于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
一方面,要對各種社會思潮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訴求的性質作出準確判斷,并根據其不同性質決定采取何種應對方式。總體來說,涉及挑戰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國家根本制度等底線原則的,屬于政治原則問題,必須毫不妥協、堅決斗爭、依法處理;涉及對于歷史事件、現實問題、社會現象有困惑誤解、認知偏差、情緒化反應或非理性表達的,屬于思想認識問題,可以通過溝通、教育、引導的方式,幫助轉化思想、提高認識;涉及對于具體的理論觀點、學術見解有不同意見、爭論交鋒、探索創新的,屬于學術觀點問題,應該在嚴守法律和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自由討論、鼓勵創新創造,對于在學術探索中出現的失誤和偏差,“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另一方面,對于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模糊地帶及其相互轉化的可能性,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鑒別力。某些學術研究的對象,本身就關涉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議題,研究者在有意無意之中就可能跨越政治紅線,對此要有充分的警惕。尤其某些研究者長期浸潤于相關領域的西方理論學說,思想認識會自然而然產生一定的傾向性,如果產生了錯誤的思想認識又長期得不到糾正,就可能逐漸走向錯誤的政治立場卻不自知。因此,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三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邊界,也不存在完全無涉意識形態和價值偏好的學術研究,正如列寧所說,“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有非階級的或超階級的思想體系”。洞察和鑒別不同思想觀點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內核,是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的關鍵。
增強理論說服力,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在思想道德、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對于在動蕩變革的時代浪潮中凝聚全社會思想共識、增強全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維系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著“航向標”“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必須通過有效的理論建構和理論對話,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說服力,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概括已經初步成形,進一步的努力方向是深化學理闡釋,加強理論建構。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探索三方面著手進行理論溯源,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基、歷史根脈和文化底蘊。構建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框架,闡明核心概念的內涵外延及其內在邏輯關系,以中西比較研究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民族性、時代性、普遍性與超越性有機統一的理論特質,以學理化、體系化的闡釋增強其思想解釋力和理論徹底性。直面當前思想價值領域的重大爭議,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各種社會思潮的理論對話、理論斗爭能力,牢牢掌握輿論斗爭中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占據思想文化領域的道義制高點。
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說服力的另一個努力方向,是探索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化、生活化、大眾化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表述和闡釋是一套抽象的、學理化的、高度概括的話語體系,如果直接使用這套話語體系面向基層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就有可能使之落入標簽化、符號化的“懸置”狀態。當務之急,是要破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與基層群眾日常話語之間的不匹配困境,通過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和概念表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涵轉化為一套能夠與基層群眾的思維語言、日常生活相對接的、具體的、生活化的話語體系,從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社會的“到達率”和“接受率”,使之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認同和自覺追求,轉化為人們的日用倫常和行為習慣。
提升創新創造力和傳播影響力,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的斗爭。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下,信息傳播的載體、方式、渠道都已發生根本性變革,互聯網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交融交鋒、爭奪話語權的主渠道主戰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傳播也必須與時俱進,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創新,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的斗爭。
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偏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傳播要主動適應網絡時代的技術革命和受眾需求,進行系統性的變革創新。在傳播理念上,擯棄“單向灌輸”的說教思維,充分利用互動式傳播帶來的信息反饋和觀點碰撞,不斷檢驗理論、修正觀點、優化策略。在傳播內容上,不能局限于在平面媒體上呈現的文本敘事,積極嘗試以圖像、視頻、直播等多樣化的載體和形式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傳播模式上,突破“自上而下”的單一模式,拓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發掘、利用、培養多層次的傳播主體,激發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的創新創造活力。在傳播策略上,改變“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投放,利用大數據分析細分受眾、精準傳播,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積極擁抱信息技術革命,以數智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已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必然選擇。然而,人類社會不能淪陷于“去價值”“去中心”的技術狂歡,人類的文明底線和意義系統必須建立在價值觀的基石之上。因此,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將價值觀嵌入技術的底層邏輯,以價值觀推動“技術向善”,以技術賦能價值觀引領,實現價值引領和技術發展的平衡共生,是目前能夠設想的最佳方案。數智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有效引領的具體路徑,也只能放在這個方案內討論和深化。總之,信息化條件下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的較量,本質上還是價值觀之爭,技術改變的只是斗爭的方式和手段,引領時代的根本性力量還是能夠占據道義制高點的價值觀。(田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