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葉林(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此次會議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其中特別強調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亟須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主題主線。
一方面,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國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上升到2024年的67%,城鎮人口由7.2億增加到9.4億,其中19個城市群承載全國75%的人口,貢獻了8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城市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空間載體和重要抓手。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形成面向現代化的戰略布局。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為典型代表的城市群,現已成為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的重要地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區域聯動、資源流通、人才流動的載體和紐帶。通過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打通區域間的壁壘,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同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實現高水平治理、城鄉實現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路徑。通過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縮小城鄉差距,帶動共同富裕,凸顯了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關鍵要義。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我們應創新綠色低碳、環保減污發展模式,促進技術迭代和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建設的安全和韌性水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高質量發展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另一方面,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內涵式發展是我國城市存量提質增效的本質要求,是新形勢下做好城市工作的有效路徑。內涵式發展首先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內涵。中國城市的文脈源遠流長,文化豐富多樣,推動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需要有效協調歷史文化傳承和現代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千城一面”。推進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實現文脈傳承與現代功能的有機融合。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新形勢下的城市更新行動,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物理空間修復或土地增量開發,而是轉向統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質量提升。通過城市更新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更新,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布局現代產業發展,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保障民生服務條件,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活化歷史文脈資源,突出地方文化特性,使人民真正享受宜居安居的美好城市生活。
內涵式發展既注重提升城市的治理效能,也注重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城市內涵式發展回應了新形勢下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構成了城市工作的主線。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是相互關聯、相互推進的全流程,需要摒棄重建設、輕管理的傳統發展理念,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實現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既要強調以技術創新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又要注重城市治理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進一步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同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帶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提供高水平、多樣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我國城市工作應當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充分理解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鮮明突出城市工作的主題主線,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轉變”,深入推進“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重點任務。其重點是,踐行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系統性改革創新推動城市動能轉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保障城市安全和民生福祉,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