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鐘超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這對新形勢下推動綠色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根本的、長遠的指導意義。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不是可供無限索取和掠奪的對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漫畫:張婷婷)
樹立綠色理念
邁向現代化,是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奮斗目標。縱觀各國的現代化進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態勢,從英國倫敦和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到日本的水俁病,似乎高效率就等于高環境壓力、大量生產就必然帶來大量廢棄物。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已被事實證明資源和環境代價巨大,我們迫切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
要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蘊藏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邁向現代化的發展智慧和戰略考量。早在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其中就蘊含著破解“時代之問”的深刻哲思。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從“兩山論”到綠色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這些理念創新是對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構建生態文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我們要實現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要滿足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沒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清潔空氣等優質生態產品,那所謂的經濟繁榮既不可持續,也毫無意義。
事實上,經濟與生態并不是此消彼長、彼此相斥,用好生態資源,推動持續發展,這才是構建生態文明的應有之意。在“兩山論”的提出地浙江安吉,原本粗放落后的礦產開發被關停之后,當地因地制宜、借景生財,推動休閑旅游,開發民宿經濟,已培育出一大批民宿經濟的知名品牌,如今浙江安吉的休閑旅游已蜚聲中外,吸引了長三角乃至全國全世界的游客。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因此只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種現代化模式才可持續。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形成內生動力
近年來,從皖浙新安江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到廣東東莞華陽湖的生態環境再造;從河北塞罕壩三代造林人接力撫育生態林海,到福建木蘭溪創新全流域生態系統性治理……一幅美麗中國的畫卷在華夏大地上徐徐拉開,充分彰顯了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綠色發展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成效。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內生動力機制,引導激勵各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事關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恪守綠色發展理念,讓綠色發展持續釋放出生態紅利,我們才能在民族永續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書寫美麗中國的嶄新篇章。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實踐新論】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