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優良生態產品供給、發展規劃、新質生產力、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十五五”規劃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軍:增強優良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軍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系著金山銀山,中間是不斷涌動的創新活力、澎湃的市場需求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賣風景、賣空氣到“賣”生活、“賣”文化,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模式不斷創新,市場交易體系逐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日益健全,一場以生態為本色、產業為紐帶、創新為引擎的綠色革命正在中華大地蓬勃展開。同時要看到,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相比,當前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和政策體系等重大問題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突破制度障礙,有效破除主體參與度不夠、市場接受度不高、要素匹配不足等瓶頸制約。從頂層設計看,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兩手”協同發力,有效破除市場壁壘、提升要素流動效率、增強規則統一性,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活力與效率。從地方實踐看,要堅持創新驅動與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探索多元化、個性化的轉化模式,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內卷式”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從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看,要推動區域間供需精準對接,加強協同治理,暢通要素流動,建立以生態產品為連接的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全社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合唱”。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鵬:用高質量發展規劃高效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李鵬指出,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形成多層面、多維度緊密嵌套的科學運作機制:第一,黨的領導是國家發展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根本制度保證。編制“十五五”規劃,需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一是準確把握世界格局演變態勢,統籌發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二是深入研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進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三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改革創新中解難題、添活力、塑優勢。第二,堅持問計于民,廣聚社會共識,制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發展規劃。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努力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進來,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期待,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第三,以立體規劃結構發揮系統整體功能,用高質量發展規劃高效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的實施。編制“十五五”規劃,有必要健全國家規劃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優化規劃與宏觀調控聯動,促進各類政策協同發力、形成放大疊加效應,讓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系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摘編自《解放日報》
【孫永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孫永平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各地資源稟賦為基底,充分考慮現有產業基礎的承接性,著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路徑、技術路線、制度安排與區域發展階段之間實現動態適配,最終構建多極驅動、梯度共進的區域發展格局。因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不是“另起爐灶”,也不是“區域內卷”,而是更加強調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系統性革新,更加注重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本質是以區域特色為支點撬動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各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因地制宜”,需要滿足資源稟賦適配性、產業基礎承接性、發展階段匹配性三個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既要充分激發各地區的積極性,又要加強區域間的協同聯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構建資源稟賦互補鏈、產業梯度銜接鏈、先進要素有序流動機制、區域收益共享機制,從而實現有序分工、相互成鏈、協同發展。此外,更要形成“可落地、可演化、可容錯”的適配性支撐體系,包括健全梯度化人才支撐體系、完善有組織的科研攻關體系、完善要素配置創新機制,從而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曉東:提升雙向投資質量水平,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曉東認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與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我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是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的關鍵路徑。具體來看,雙向投資通過中間產品關聯作用于產業鏈上下游,進而對全產業鏈創新產生重要影響。比如說,雙向投資可帶來以中間產品為載體的技術傳遞效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生產的技術先進的中間產品,可以為東道國下游企業創新提供知識積累。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通過逆向技術溢出,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傳遞至母公司,不僅促進母公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也倒逼投資國上游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供應能力。雙向投資也可帶來以中間產品為媒介的競爭激勵效應。東道國上游企業會在技術創新方面展開激烈競爭,以滿足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嚴格的技術標準,而下游企業則會加快創新競賽,以適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帶來的新技術和新標準。國內競爭的加劇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促使企業尋求海外發展,通過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尋找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呈現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下一步,要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產業鏈創新,實現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與自主可控。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瑞、吳奕瀟:科學合理穩健地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劉瑞、吳奕瀟指出,需要科學、合理、穩健地制定和實施好“十五五”規劃。而一項科學而又周密的五年規劃,首先需要與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保持銜接。一般而言,國家總體戰略包含了戰略理念、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戰略布局和戰略手段等六個基本要素。其中,發展理念是戰略與規劃的靈魂。新發展理念凝聚了我國長期經濟發展寶貴經驗,需要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同時針對戰略期出現的階段性變化情況,需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發展目標是戰略與規劃的核心。目前,已經設定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并且設定了具體的一系列目標值。作為承上啟下的“十五五”規劃,需要繼續按照這個目標體系的內容,相應制定階段性目標,并圍繞著這些目標內容和指標數值提出相應的發展任務。發展重點是規劃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長期重點任務,另一方面需要審時度勢落實每一個領域任務的重點。發展步驟和發展布局分別是規劃的重要維度。“十五五”規劃不能脫離總的發展步驟和發展布局來制定,相反要承接好和落實好長期戰略規劃,尤其是需要繼續推進以前各個規劃期所明確的任務,繼續解決之前規劃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并相機提出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設計。發展手段(措施)是關鍵。在“十五五”規劃期完善手段措施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來實現。
摘編自《大眾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