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宋月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對新時代鞏固發展穩定復雜局面和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文化領導權本質上即為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的歷史基礎和理論依據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相互作用,決定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通過對所處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創立唯物史觀,科學揭示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在唯物史觀視域中,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它的發展需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這從唯物史觀角度深刻揭示了黨領導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從中國社會具體實際出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領導人民的主要任務在于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領導人民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們黨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皟蓚€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暗诙€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了“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敖Y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暗诙€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兩個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堅持“兩個結合”,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繼續鞏固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同時強調“第二個結合”在文化主體性上的歷史地位和戰略意義。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引領文化創新發展。新時代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新時代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堅持“兩個結合”,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深化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