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傅夏仙
2017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對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是新發展理念解決“三農”問題的最新理論成果。
創新推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于落實創新發展理念。要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做優做強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文化創意、農村電商等美麗經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協調構建平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的平衡發展。應該推動資本、人才等要素不斷向農業聚集,不斷滿足農村地區對公共基礎設施的需要,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和工業科技創新平衡發展。同時著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滿足農村居民對醫療、教育、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的需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不斷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綠色實現和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創造更多更優質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也要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因此,我們要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真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開放達成聯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加強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探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匯聚全社會力量,發揮科研人才的支撐作用。同時,鼓勵引導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要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以項目為紐帶積極爭取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低息貸款,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現代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拓展鄉村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和農業合作組織的中介作用,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做強做大農業產業,促進農產品的國際貿易。
共享實現公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其中,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我們要堅定信心,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脫貧攻堅責任,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