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推廣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啟杰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8年一號文件又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了具體闡述。
鄉村振興作為一種發展戰略,有國內外經驗可供參考。在國際上,鄉村振興是20世紀若干地區實施的一種農業推廣與農村發展模式。在國內,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視為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等發展戰略的延續與發展。要使鄉村振興戰略獲得成功,必須了解國外鄉村振興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歷次“三農”政策實施的效果與原因,將發展理論與特定時期的發展實踐相結合,在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上進行實質性的創新。
通過制度與技術創新振興農村產業
沒有產業的振興,其他方面的振興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產業發展指的是農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與融合。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發展主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需要創新制度,探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政策措施。
新時期需要有高起點,尤其是要避免過去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產業雷同、檔次不高、無序競爭等現象。近期,需要在選準特色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重點考慮重組產業鏈,并適當調整空間布局,促進企業聯盟和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逐步將傳統的農業產業集群改造升級為現代創新集群。未來,則需要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其不但在農業產業鏈中發揮影響,同時在科技產業鏈與價值鏈中顯示出應有的作用。
通過社會管理創新實現鄉村宜居
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都是為了實現鄉村宜居,而這些必須依靠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協調各種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
隨著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進程的推進,無論是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方式,還是社會管理問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需要我們進行社會管理創新。越來越多的中介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第三部門渴望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這勢必會影響原來的管理格局。農村內部活動具有很強的私人性或小集體性,相對城市而言更適合分散自治的社會管理體制。隨著地方政府的放權以及村民自治意識的增強,管理方式必然要求發生轉變。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據農村社區發展程度確定不同的社會管理方式。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要追求“以人為本”,為各利益相關者提供參與平臺和利益訴求渠道,通過全民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只有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鄉村振興多元主體參與決策的程度,才能減少決策的偏誤和實施的阻力,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過構建有效的民間參與機制,規范培育社區自治組織,提高農民對發展項目規劃、土地利用、居民安置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其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決策過程的自主參與度,才能提高其社區管理水平,有效保障農民利益,減少各種社會沖突,確保鄉村振興具體項目的順利推進。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還要改革政府績效考核體制,將城鄉居民滿意程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綠色GDP、幸福指數等指標引入績效考核指標之中,同時要引入第三方對政府績效進行評估,由第三方、城鄉居民、政府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組成績效考核小組,對政府績效進行全面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