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光明網、《社會保障評論》編輯部協辦的“共同富裕大家談”第二期在線上舉行。本期主題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鄭功成、陳錫文、鄧秀新、劉喜堂、鄧文凱、魏后凱、肖黎明、劉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發表演講。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作題為“當好社會參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主力軍”的報告。為匯聚各界共識,探求鄉村振興與農民共富之路,光明網對報告內容予以刊發。
作者:鄭文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地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鮮明主題。面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2022年6月,中國扶貧基金會更名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提出了“一個轉變、兩個過渡、三個更加注重、四點工作思路、五個國內業務方向、六個國際業務”的工作調整和實踐探索,推出了“百美村莊”“童伴媽媽”等代表性項目,獲得了“中華慈善獎”“米蘭公約獎”等榮譽。
具體而言,“一個轉變”是指幫扶工作著力點要實現從“無”到“有”向“有”到“好”的轉變。“兩個過渡”是指從以援助型項目為主向以綜合發展型項目為主的項目形式過渡、從以自執行項目為主向自執行加專業合作伙伴共同推進的執行方式過渡。“三個更加注重”是指更加注重公益項目的社會效益、更加注重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以及更加注重受助對象內生能力建設。“四點工作思路”是指圍繞總目標、注重可持續、強化示范性以及構建大平臺四項項目開展原則。“五個國內業務方向”是指瞄準“三農”發展鄉村振興中的短板弱項,提出產業發展、人才發展、鄉村建設、鄉村社會事業和社會動員的方向。“六個海外業務”是指聚焦零饑餓、消除貧困、健康福祉、清潔飲水、體面工作、優質教育及人道救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本質特征,在慈善普遍性規律的基礎上,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更具有自己的發展內涵、要求、途徑和特點:
一是黨指方向,慈善主題鮮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措并舉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聯動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作出了全面的深刻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慈善界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展開慈善事業,政治性、時代性、全局性強,各方響應、各負其責、各展其長。實踐證明,脫貧攻堅的創新實踐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創新發展成果,全國有超過80%的社會組織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偉大的脫貧攻堅進程中,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業務規模也從2012年的2.1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3.41億元。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新時代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創新發展體系逐步形成,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多年的實踐也增強了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創新發展的信心。
二是政府主導,項目形式多樣。多年來,我國慈善項目類型豐富,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程度較高,能夠根據目標任務統籌項目資源。針對短板缺項、救助兜底、助產助銷、就業幫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不同領域、不同問題的項目建設都取得了較大進展。
三是全面行動,參與主體廣泛。我國的慈善實踐主體不僅包括黨政機關和各類機構,還有各類市場主體、公民個人,城鄉、區域、組織之間實現了有效協同合作和互動。例如,在脫貧攻堅慈善事業中,通過各級定點扶貧、東西多層次協作、萬企興萬村和扶貧志愿者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實現先富村幫貧困村。
四是注重實效,項目實施精準有序。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許多慈善項目都以受益群眾參與式、落地生效式的方式實施,全程公開透明,增加了捐贈、實施、受益相關各方之間的交流互信和交往互動。
五是底蘊深厚,傳承與創新高度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實踐既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融合,也展示了現代技術手段的充分利用以及對人類慈善文明成果的借鑒吸收。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