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開展國際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光明網圍繞“國際傳播”主題,邀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教授進行系列訪談,深刻探討我們國際傳播面臨的困局、如何開展國際輿論斗爭、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打造新的自主平臺
問:北京冬奧會期間,外國運動員在國內外的視頻平臺來分享他們冬奧期間的一些生活、見聞,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我國的良好的形象,這對于我們講好中國故事來說有什么啟發?
陳開和:現在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大家都愿意去表達,因此我們的國際傳播,不論是傳播渠道也好,傳播主體也好,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冬奧會期間,外國運動員向國際社會分享自己的見聞經歷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其關鍵點在于我們給外國人創造了分享的條件,從而實現了多元主體的國際傳播,讓在華的留學生、運動員等各個層面的主體愿意用各種形式來分享在中國的見聞。
不過舉辦國際性的重大活動畢竟不是常態,因而就要拓展其他的渠道。各種類型的在華外國人很多,要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能夠成為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主體。由外國人講述的親身經歷、實地見聞,可以為海外受眾提供新的中國信息來源,逐漸影響更多想要客觀認識中國的人。
此外,要向世界呈現一個完整、真實的中國,始終離不開我們自己國際傳播平臺的建設。平臺的方式多種多樣,加強現有的各類媒體平臺,打造新興的中國數據庫和信息檢索平臺等,都是需要的。關鍵在于要能夠呈現權威、客觀、真實、生動的關于中國的信息。給希望了解中國的國外受眾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渠道。
“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用心去講
問: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應該從哪些維度來展開,才能把中國聲音和中國發展的這些成果給展示出來,傳遞出去。
陳開和:回到我最開始提出的“展示性”和“論述性”的問題,這兩個方面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說展示性方面,國際上不管對中國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如何,不管是敵對還是友好的人士,對于中國國力的上升是國際上普遍承認的,這是因為我們發展的成果很好地展現在了國際社會面前,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總體上跟10年、20年前,以及更早的階段相比有很大變化。在發展成果這方面我們有大量的內容可以去展示,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把環境的變化、鄉村的變化、高校的變化、交通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各行各業各方面的變化真實地呈現出來。
在把這些變化呈現出來之后,就可以進一步討論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也就是通過論述性的方式講中國發展背后的故事。這就與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制度緊密地聯系起來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黨的領導,這也是事實。講好中國這些年發展的故事講深入了,自然也就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講好了。我們的黨政和社會上的各個主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關系,而不是像西方所理解的,社會跟政府之間是對抗性的關系。這和我們的制度相關,同時也根植于我們國家的文化傳統之中。在這方面,中西方在價值體系和實踐層面都是有差異的。由于這種差異,我們看到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國、理解中國,往往有個大致的框架,他們習慣于聚焦在社會層面,聚焦在社會層面的某一個具體的點,而且希望借此來呈現社會跟政府之間是一個怎么樣的對抗關系,這是他們敘事框架。他們很少愿意去多講黨和政府的努力,多講黨和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的故事。
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根本原則還是實事求是,用事實講故事。真正想要了解中國的人很多,他們希望多看可靠的事實,不僅是具體的個別的事實,也包括總體的情況,然后希望了解事實發生的真正原因。治國理政是屬于比較偏向解釋性的內容,但這個解釋性也不是去講概念,還是得用事實和故事去講、去解釋。
此外,前面也提到過,國際傳播是跨文化的,文化和思維習慣的差異,與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差異還不能等同。我們在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要照顧到這些差異。比如,在思維方式上,我們中國人比較習慣于整體思維、綜合思維,而英美人則比較習慣于分析思維、部分思維,他們更容易接受切入點小的故事。我們講中國故事,在指導思想上要有總體思維、宏觀視野,但落點要具體,要能夠圍繞某一個具體的人,某一個具體的村莊,某一條具體的河流等等來展開,從小故事去入手去對接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接受習慣。
(光明網記者李彬采訪整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