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結合
首頁> 理論頻道> 黨建政治 > 正文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結合

來源:天津日報2023-09-18 10:19

  作者:王偉光(南開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不僅反映出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進步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思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歷史事實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當代中國、當代中國人,就要深入認識中國文化的根和魂。中華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中華文明,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基因,一代復一代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中,表現在風度氣質上、在言談舉止上,是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文化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堅定文化自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思想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對開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已經不可阻擋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提升,中國文化也日益走向世界。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14億中國人民只有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思想文化養分,才能形成全面聚合的磅礴偉力,才能堅強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國共產黨人應當自覺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弘揚者和創新者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弘揚者和創新者。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資源是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不竭泉源與深厚根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忠實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為根本。實踐證明,只有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才能匯聚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所謂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不褪色的價值,努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和行為規范中,獲得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啟迪,獲得治國理政和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有益啟示,獲得道德建設的有益啟發,同時使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并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了毛澤東以來歷代領導人倡導的科學態度,結合新的時代特點進一步強調,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國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薄霸趲ьI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绷暯娇倳涻r明地表達了我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也指引著我們要堅持從當代中國的實踐和未來中國的發展這兩個角度去觀察和審視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弘揚其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優良傳統,為我所用、為今所用、為將來所用,實現歷史思想、當代實踐和未來發展的有效貫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主題主線、奮斗目標和宏偉藍圖,提出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斷和重大決策。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更要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誠繼承者、弘揚者和創新者。歷史和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血脈之中吸取力量,代表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主動回應時代關切,以自身所學貢獻于中華文明不斷繁盛的使命擔當。

  三、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課題。新世紀伊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需要,更不能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當前,黨和國家最重要的任務是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有深厚的物質條件來夯實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要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如果精神文明滯后于物質文明建設就會導致人的精神迷失、道德滑坡、思想退步、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嚴峻挑戰,就會喪失實現現代化的精神動力。要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就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人的物質與精神兩個文明的全面發展。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的關鍵時刻,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認識和應對國際大變局、如何認識和處理國際國內各類矛盾、如何認識和處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也亟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歷史經驗上提供思想引領,進而科學解答世界格局變化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充分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并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指引著我們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世界先進文化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精神弘揚起來。要始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在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建性結合的過程中,激活其生命力,堅定文化自信。

  必須注意到,傳統文化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取其精華而發揚光大,識其糟粕而加以批判剔除,是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弘揚傳統文化,但并不是要一味地回到過去,不能對傳統文化不論精華與糟粕一概繼承,陷入文化復古主義的誤區;也不能一味地否定過去,對傳統文化不論先進與落后一概拋棄,陷入文化虛無主義的深淵,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有著強烈的創新傳統的,沒有創新,就沒有學術的發展、思想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文明的發展。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不斷豐富推進文化創新,才能真正為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偉大復興和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雖然堅持忠實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不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搞成自我封閉式的發展,更不是要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搞成唯我獨尊。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文化的長處和精華,以利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自尊、自覺、自信、自立。鑒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決反對文化排外主義,主張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包括西方優秀文化資源,將其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他山之石”。這絕非意味著迷信西方文化、盲目搬用西方文化資源,而是意味著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使西方優秀文化資源的精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新征程中,我們不僅要長期堅持經濟上的對外開放方針,而且要長期堅持文化上的對外開放,要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大膽吸收和借鑒包括西方優秀文化的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這種正確的文明學習借鑒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自身。

  中國共產黨人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處理好繼承性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薄啊Y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瘪R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要將其進行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和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切實做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就是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方針,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理論品格寓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承繼中,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運用科學真理與傳承優秀文化中培育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重要經驗。只有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賡續治國理政的傳統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之所以能在各種思想和理論的激蕩競爭中被中國人民所選擇,重要的內在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主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例如傳統的民本思想,對人的情感關懷、精神關照,這些與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特征具有內在的價值統一性。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把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政治智慧等寓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中,也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寓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發展真理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边@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只有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接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始終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才能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 責編:徐倩陽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二十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打通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堵點,引領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
2025-08-15 15:58
面對“內卷”困局,平臺經濟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而轉型的主題詞應該是“創新”和“價值”,它們是平臺企業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回溯黨的來時路,展望黨的新征程,我們需要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5-07-02 09:25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痹絹碓匠蔀榫W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