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和強烈的現實感。習近平文化思想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賡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道路,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特別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精神力量、宏偉目標和實踐途徑進行了深邃思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和文化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整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包括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等在內的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這是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所證明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主題,也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偉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自信的力量,離不開中國精神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個民族的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深邃的理解。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表達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以及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和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深沉的力量,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推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自信明確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文化自信逐漸成為包括文化立場、文化使命、文化發展戰略及其實現路徑等內容的較完整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判斷,說明對中華文化立場的堅守、對先進文化的堅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從精神或思想深處影響著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認同與選擇;說明文化自信是保持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深厚基石,民族文化中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前進動力。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如果沒有中華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中國式現代化必不可少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明支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實現的,是在這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過程中成就的,也是在充分借鑒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達到的。
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
文化強國之路是中國道路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踐需要和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基于對文化發展的時代意義的深刻把握所作出的戰略判斷。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推動文化的發展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的大歷史中去看,放在我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中來審視。建設文化強國,以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是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歷史帶來的啟示,體現了文化發展歷史規律與時代邏輯。當前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內容與重要領域。因此,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世界聽清、聽懂中國的聲音;不斷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使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中華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臺不斷彰顯。
文化強國建設必須依靠中國人民及其偉大實踐。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由中國人民創造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人民在實踐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觀念,反映著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聲,更新著文化的內容,推動著文化的創新發展。新時代需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書寫新時代的文化。
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創新。當代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和“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中國實踐和中國理論全方位的創新版。這種變革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文化的創造就是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辯證統一。中華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必須結合時代需要和實踐發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兩個結合”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發展的思想體系,需要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開放性、歷史性、具體性等特點。馬克思主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世界性的學說或文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包括各國歷史文化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判斷,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寶貴價值。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關鍵在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契合性。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它們體現了數千年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既為中華文明所特有的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生生不息的創造性而贊嘆,又為它上下求索的唯實精神和反映天人、知行、人倫關系的深刻而豐富的辯證思維而欽佩;既為中國古代賢人志士懷抱高遠的理想境界、擔當精神、家國情懷、民族氣節而感動,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倡導親民敬民、人際和諧的強大內聚力和政治智慧而贊賞。新時代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中國立場,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要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體現民族性和繼承性統一起來。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和構建原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要注意體現民族性繼承性。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