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龐虎(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作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華傳統文明的基礎上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是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傳統的新型文明,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統一。
現代化與現代文明相伴而生、互相影響,具體到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而言,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二者在相互貫通、彼此促進中實現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的過程,實質就是推動中華文明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跨越,最終創造出更高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華文明要跨入現代形態,關鍵在于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依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不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雙重屬性
作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華傳統文明的基礎上經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是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傳統的新型文明,是民族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統一。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創造主體上是中華民族的,是由中華各族優秀兒女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具體來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民族屬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精神涵養。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念與文明品格,例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轉型積蓄了豐富的精神資源。
二是呈現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連續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創新性決定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賡續與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本色,仍屬于中華文明的范疇。
三是體現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表達。中華民族復興之所以偉大主要就在于它不是對西方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中國的國情之上不斷創造出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即人類文明新形態,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前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礎上,并沒有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著眼于當今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變化,在與時俱進、博采眾長中不斷豐富著現代性的表達。具體來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屬性主要呈現為三個形態:
一是傳統文明內生固有的現代基因。從時間維度來看,傳統與現代雖然指向不同,但二者既沖突矛盾,又融合互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沖破了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采取的是選擇性繼承的辯證思維,既尊重傳統又不盲目復古,通過對傳統文明的合理解讀和理性揚棄,發掘和萃取其中仍具有濃厚現代價值的積極元素,作為中華文明現代屬性的內生基因,直接服務于當今社會的建設實踐。
二是通過“兩創”轉化而成的現代成果。隨著時空的變遷,傳統文明中的一些內容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必須結合新的發展實踐進行針對性地創新轉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結合變化了的時代需要,對傳統文明中那些被蒙蔽了的思想內涵和陳舊過時的表現形式加以糾正和改造,重新激活其適應力和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吸收最新的社會發展成果,對傳統文明的原有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二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共同形成中華文明現代屬性的動態表征。
三是借鑒融入其他文明的現代性精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不同文明既表現出基于本民族客觀實際的個體差異,同時也包含諸多帶有普遍意義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完全可以吸收借鑒,作為中華文明現代屬性的重要補充。
中華文明跨入現代形態不會自然而然發生
中華文明跨入現代形態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馬克思主義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歸根到底成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實踐。
中華文明跨入現代形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是立黨之本、興國之要,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內在魂脈,也是中華文明跨入現代形態的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奠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作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理論體系,為我們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一是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全面考察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客觀地看待各類文明形態的演進動向,形成了關于文明建構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例如,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分析人類文明的要素結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得出物質文明在文明要素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制約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其他要素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強調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由此得出其他文明要素也對物質文明產生影響意義,各要素協調發展才是文明轉型的應有之義。
二是馬克思主義以唯物辯證法為分析視角,系統全面地分析資本主義文明的利弊得失,形成了文明建構的揚棄立場。例如,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貢獻,認為資本主義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帶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打破了以往人類對自然界被動依賴的狀態,“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資本主義還把世界上各個地區的族群從孤立隔絕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使世界逐步融為一體,拓寬了人類的交往范圍,豐富了人的本質內涵。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揭露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根本弊病,認為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發展“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家致富”,工人被徹底“奪去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而淪為“物”的奴隸,“資本家是竊取了工人為社會創造的自由時間,即竊取了文明”,因而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勞動奴役制上的罪惡的文明”,必須以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能擺脫“物的依賴關系”,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
馬克思主義的上述觀點已基本奠定了文明建構的科學基礎,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提供了行動指南。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進方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便開啟了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探索歷程,通過揚棄傳統文明,吸收西方文化,力圖在中西互鑒中開辟一條中國化的文明轉型之路。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回答艾思奇的“新文化”問題時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概念,并認為這一文化應當采用民族化、民主化、科學化、大眾化的建設思路。隨后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又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多年奮斗的一切目的就是要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這里所說的“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已體現了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三位一體的基本格局,初步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想愿望,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文明探索長期遵循的基本導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探索得到進一步提升。鄧小平同志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應局限于物質生產力的高度發達,還應“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著眼于“兩個大局”的國情世情變化,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且將文明轉型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議程,從“文化自信”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兩個結合”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判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中華文明的當代意義愈加彰顯,中華文化的當代活力持續迸發。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依托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推動
文明的轉型歸根到底依靠現代化實踐的鑄就。現代化與現代文明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方面,現代化是伴隨現代文明發展起來的,是現代文明的集中體現,現代化各個方面及其發展,均內含著現代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具體展現。另一方面,現代文明又是現代化發展的產物,現代文明之所以能夠出現與發展,就是由現代化引發和推動的。現代文明所確立的各種觀念、文化,并不是純粹理性自身發展的產物,而是由現代化所提出的客觀要求決定的。現代文明與現代化就是這樣相互交織、融為一體,在互動中發展。現代化與現代文明相伴而生,互相影響,具體到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而言,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二者在相互貫通、彼此促進中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探索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不斷實現從傳統向現代跨越的過程。近代以來,在內憂外患的沖擊下,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拯救民族危亡必須文化先導,中國知識分子發揮自身優勢發起了西學東漸的啟蒙浪潮,進行了一系列文化轉型的嘗試,形成了“中體西用”“全盤西化”“中西互補”等諸多探索性見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聲,也為中國共產黨的系統推進提供了思想參照。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傳承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汲取近代知識分子的經驗教訓,將文明轉型依托于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通過國民革命、土地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為現代化建設掃除了制度障礙,中華民族從此站立起來并以昂揚的斗志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了獨立的生存空間,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也從此步入社會主義的新軌道。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認識不斷深化,“四個現代化”的內涵逐漸完善,現代化建設也在破與立有機結合中取得初步成就,在此基礎上,以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明新秩序得以初步確立,其創新活力也在實踐中充分激發,成功抵制了各種舊觀念舊制度殘余的侵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初顯成效。改革開放后,“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隨著“三步走”戰略步驟的逐漸推進,中華民族成功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文明也因現代化最新成果的融入而賦予了堅實的物質后盾和群眾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起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鮮明標識,使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呈現出現代化建設實踐與現代文明形態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步入新時代,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此推動下,中華文明也初步實現了現代文明的時代轉型,正在以建構人類文明形態為己任,積極投入到世界文明秩序的重構之中,努力以鮮活的中國智慧和切實的中國方案迎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