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小廣(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突破,必須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深入推進微觀企業的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質量的根本變革,形成以企業創新為主導的創新驅動型經濟,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是建立創新驅動型經濟、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著力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在發揮好企業家在推進企業戰略轉型、建立企業內生化創新機制中的核心作用的同時,從增加單位企業的研發強度、切實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形成強大的鏈合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創新發展環境等方面入手,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首先,增加單位企業的研發強度,特別是要大幅提高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增加創新發展的內生性。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能力強弱,特別是決定內生化創新機制形成的關鍵變量,不僅取決于總的研發強度,而且取決于研發強度結構,如單位企業的研發強度和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包括資本、人才及相關的機構發展)等。
其次,切實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加快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機制的形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需要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機制做支撐,提高企業創新的融資功能和成果轉化實現功能。創新成果轉化是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機制,相關機制完善不僅要靠企業,更要靠資本市場機制來實現,以提供對創新發展的持久激勵。建議從完善交易制度和加強監管兩方面入手,切實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再次,以企業為主導,立足于關鍵領域創新鏈的發展和安全,加強多重融合化發展,形成強大的鏈合創新生態。一是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作為創新鏈和產業鏈結合點,要突出發揮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在創新生態發展中的黏合和牽引作用,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緊密鏈合,形成串聯加關聯式的復合創新系統。集聚國內外各類創新要素與資源,建立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創新中心,不僅要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加強集群融合發展,而且要對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空間和行業整合,在強化產業鏈的集群基礎上,更加重視要素的有序匯集,深化教育與人才體制改革,打通限制人才資源優勢發揮的主要體制機制堵點,建立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的機制,使各類創新要素黏合力更強,使創新點、創新領域既能更加發散,又能高度聚合,形成創新的綜合爆發力。
二是依托重點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要著力實施強鏈工程,提高產業鏈的高度和寬度。要立足于重點產業的全產業鏈,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要解放思想、尊重地方和企業的首創精神,真正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政府作用在促進“四鏈”深度融合上要有力有度有效。要進一步完善政府基金與孵化器的重要杠桿作用,特別是要發揮“四鏈”融合發展的規劃引導作用。要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解決“四鏈”深度融合中面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全面激發企業特別是企業家在融合化創新發展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開放思維,加強國際合作,做到“四鏈”融合以我為主卻鏈接全球、放眼世界,在高水平開放條件下提高我國創新鏈產業鏈的競爭力。建立宏觀與微觀相容、微觀內部激勵相容的人才激勵機制。
三是扎實推進“數實融合”,加快實現產業全面轉型和動力的根本變革。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在企業層面、地區層面、行業層面都要加快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在重點地區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以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示范區。“數實融合”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快企業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快傳統產業在生產方式和技術上的全面升級。
最后,要持續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形成有效的容錯激勵機制,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寬容失敗和降低創新風險都是形成內生化創新機制的必要條件。一方面,不論是從建立完善的微觀企業創新機制來講,還是從塑造更加創新友好的宏觀環境來講,建立完善的容錯機制至關重要,只有做到事后容錯,才能鼓勵事前試錯,才能激發最大化創新發展的熱情,形成社會崇尚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創新實現合理的高回報。創新成果來之不易,要從源頭上加強對創新成果的法律保護,保障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增加市場主體和科研工作者內生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