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錢賢良(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
今年是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提出10周年和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也是網絡法治建設起步30周年。30年來,我國在大力發展互聯網、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同時,高度重視有效治理互聯網,把依法治網作為基礎性手段,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網絡空間法治化程度不斷提高,網絡法治建設邁上了新的歷史方位。
在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中,隨著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對社會關系帶來深刻變革,必然產生一系列法治理論和實踐新問題,需要給予學理化體系化的理論應答。今年年初,“網絡與信息法學”被新增為法學二級學科,全國首屆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論壇也于近日召開。可以說,建設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加強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恰逢其時,這不僅回應了“網絡法治建設邁上了新的歷史方位”新判斷,也回答了“確?;ヂ摼W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總要求。
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年來,我國緊緊抓住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在網絡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方面,處于世界第一方陣,并從網絡大國闊步邁向網絡強國。同時,我國堅持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將網絡法治建設融入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在網絡空間深入實施。“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的研究客體和理論邏輯起點,必然依托于30年以來并將持續發展的網絡法治實踐,但也需要開辟全新的理論視域,努力超越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代西方法學話語體系和法學研究范式,從而建構信息革命時代和數字文明背景下中國化、時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之“網絡與信息法學”新篇章。立足于服務網信領域監管部門、科研機構及相關企業行業等網絡法治實務界的需求,結合學界建設“新文科”之“新法學”的要求,以有機融合傳統部門法學和網絡信息技術通識知識為特征的“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將有望觸發開創我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新范式。
如何在網絡法治實踐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性互動,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語境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創新,為運用數字經濟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進而實現數字文明時代的良法善治,這是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必須關照的實踐視角和理論課題。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還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滿足政府監管部門、技術研發機構、網絡信息企業和廣大網民等多方對網絡空間良法善治的新需要新期待,建立理論學者、實務專家、研發機構、市場主體等各方參與,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機制。
從監管角度,期待通過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能從學理、法治理念上厘清和克服“線下治理思維”在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的“水土不服”問題。比如,更好統籌協調網絡法治領域的黨內法規文件與國家法律法規有效銜接實施,進一步明晰網絡法治領域的中央事權和地方事權、相關職能部門權責邊界,建立健全滿足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特殊程序正義的相關規范體系。
從科研和產業角度,期待通過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從學理、法治理念上為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發展提供可預期的網絡法治合規“紅綠燈”,合理規制政府監管部門、網絡平臺企業、網民用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促進職能部門克服監管沖動、保持監管謙抑,讓網絡法治領域的能動執法、能動司法契合網絡信息技術邏輯,展現數字文明時代的公平正義示范效應。
從廣大網民和市場主體角度,期待通過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加強網絡普法、促進全民守法,讓自然人和法人通過具體的網絡執法和網絡司法個案,清晰認知在網絡法治領域的權利和義務,感受到新時代“數字正義”和網絡權益保障的獲得感幸福感。此外,也期待通過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深入研究網絡空間治理的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互嵌融會問題,儲備豐富的網絡法治工具箱,從而保障我國相關企業、網絡平臺走向海外并在海外落地發展,維護我們的網絡主權、網絡安全和相關領域的發展利益。
當然,網信智庫工作也期待和網絡與信息法學學科建設發展“雙向奔赴”,共同把“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特別是網絡法治豐碩實踐,予以學理性梳理歸納和理論體系化升華,加強網絡法治領域的政策策略性研究和戰略前瞻性研究,產出服務決策的高質量資政報告,增加網絡法治的制度和規范供給,為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