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巧蓉(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他們通過實踐去體驗、檢視和內化理論知識。基于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實踐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實踐思政”中的“實踐”,不僅是載體(形式),而且有豐富的內容,強調通過生動的實踐使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實踐思政”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諸多環節和實例中都有明顯的體現,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著力點和創新生長點。
提升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三重境界:知、好、樂,而最高境界“樂”只有付諸實踐方能有真切體會。理論知識是指導實踐的燈塔,實踐則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正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體驗,人們完成了知者到好者再到樂者的轉變,進而能夠自主地運用理論知識。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通過豐富和生動的實踐,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應用思想政治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體驗、理解和深化理論內容的實際意義,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學生到工廠和企業實地考察,可以直觀地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法;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志愿活動等,可以將學到的公民責任和社會公德落到實處;與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可以建立起理論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可以說,“實踐思政”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生動化、實效化的最佳途徑。
增強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人們學習必須伴隨著思考,而思考往往在實踐中得到啟發。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和問題,這就要求他們動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這種學以致用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或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看到,人類歷史上許多科學發明、技術革新和新理論都是在深耕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誕生的。正是在這一維度上,“實踐思政”促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去檢驗和審視既有理論,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習慣。例如,一個學生團隊在參與開發一款環保材料時,他們不僅要研究產品性能、市場需求,還要考慮產品的環境影響,產品方案優化的過程就是他們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不斷增強的過程。
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內化。“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內涵豐富但是抽象,如果從理論到理論,很難讓學生將之內化并付諸實踐。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一定要落細落小落實,我理解,其實質上就是要求發揮實踐在其中的作用。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比如,組織學生參與生態保護、扶貧支教、助殘敬老等活動,讓學生親歷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他們不僅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夠在奉獻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到友善互助、公平正義、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從而生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并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弘揚者。
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實踐思政”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并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協作,如何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這種在現實關系中產生的思想磨礪,很好地塑造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在重大公共事件或自然災害發生時,學生志愿者的參與尤為重要。他們在實際救援、援助和重建工作中,所經歷和克服的問題、困難,甚至能夠對其產生一生的深遠影響。中國式抗疫中,廣大的青少年既是參與者、奉獻者,也是受益者。在此過程中,他們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切的體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對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責任擔當有了全面的認知。“實踐思政”讓書本中的原理和史料鮮活起來,讓艱苦奮斗、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的中國精神實現跨越時空的鏈接。這種內化于心的過程,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