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擔負著建立和發展國家的責任。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發展任務不同,教育的責任也不同。鴉片戰爭之后,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陷入沉重的危機,“救亡圖存”成為最重要的任務,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各種教育救國思潮。但無論是清代思想家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術救國,還是中國近代教育家嚴復“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救國思想,都無法改變舊中國的性質。新中國成立之后,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承擔著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任務。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講話中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大論斷。建設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同月,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全面闡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繁榮強盛?!边@一時期的科教興國,是在大力發展生產力、致力于中國“富起來”的背景下作出的戰略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之后,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賦予了科教興國戰略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性支撐,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科教興國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布局。新時代新征程賦予科教興國戰略新的時代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新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迸c致力于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教育救國和致力于國家“富起來”的科教興國不同,新時代的科教興國戰略致力于中華民族“強起來”,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服務。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新時代的科教興國戰略服務于強國建設,強國建設不是單一的政治或經濟建設,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教育擔負著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新使命。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新導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备哔|量發展是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要素的全面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特別強調“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三個方面,為此,要“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這是新時代對強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只有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進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三,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是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新路徑。
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這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的全面推進和具體落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沒有創新科技,就沒有新質生產力。沒有科技人才,就沒有科技創新。沒有教育,就難以成就科技人才。一方面,教育承擔著科技創新的任務。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地、策源地。另一方面,教育承擔著培養創新人才的任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支撐。只有切實提高系統思維,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才能發揮聚合效應,整體推動強國建設。
第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新焦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边@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共識。抓教育,既要抓面向大眾的普及,還要抓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大大改善了勞動者素質結構。但我們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還存在堵點,存在著“錢學森之問”的痛點。新時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實現突破。為此,要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新時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焦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大中小學都有責任。中小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加強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興趣,為科技人才成長奠定基礎。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對高層次緊缺人才的迫切需求,要引導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加大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人才培養力度,培養一批工程技術等方面急需的人才。高校要探索創新人才發展模式,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培養創新人才,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職業教育要緊密對接科技發展的需要,面向產業核心技術發展,通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加強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應用型領軍人才培養,提高新質勞動力的科技素養和數字素養,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數字工匠。
總之,新時代的科教興國,要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創新,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推進,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ū疚南祰疑鐣茖W基金2022年度教育學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話語體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