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賀雪峰(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不能脫離中國實踐,必須回應實踐中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復雜、獨特、艱巨,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應當在實踐中提出問題,運用既有理論與方法來解釋實踐,形成對實踐的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來指導實踐。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并豐富和發展理論,從而形成具有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這樣一種社會科學研究的進路,可以稱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循環,這種大循環不同于以對話式研究為代表的小循環。
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不同,社會科學研究大循環的目標首先是理解中國實踐并服務于中國實踐
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是指從既有理論中提出問題,通過經驗來驗證理論的對話式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建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不僅從西方翻譯了大量社會科學經典著作,引進了豐富的理論與方法資源,而且從西方引進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或研究的對話對象。尤其是在世紀之交,社會科學界興起的學術規范化運動,社會科學研究“全面”與西方接軌,在研究和寫作方式及問題意識來源上都部分地出現了國際化壓倒本土化、國際期刊壓倒國內期刊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以規范化為顯著特征的對話式研究,可能使得真正回答中國實踐中問題的研究反而邊緣化。規范化的對話式研究有需要也有必要,但可能看起來精致,實則是缺少實踐生命力的平庸研究,這種對話式研究進行精致的包裝,但可能既無法回應中國現實問題,又無法形成理論本身的成長。在對話式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自外于中國實踐,中國實踐成為檢驗西方理論的經驗碎片,最終可能使得中國社會科學變成跟隨式的社會科學研究。
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不同,社會科學研究大循環的目標首先是理解中國實踐并服務于中國實踐,因此要從實踐中提問題。從實踐中提問題,既離不開有問題提出能力的學者,又離不開正確提出問題的方法。區域比較方法正好可以在這兩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區域訓練可以形成有經驗質感的學者,這是以大循環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提。只有正確地從經驗中提出問題,才能將經驗納入到有效的學術研究之中。當今學者的學術訓練,比較注重理論與方法訓練,卻可能缺少真正的經驗訓練,尤其缺少通過區域比較形成經驗質感的訓練。通過區域比較訓練,研究者能夠較快地獲得經驗質感,形成對具體問題的經驗感知,并在多點調研中形成對經驗的總體把握,進而形成對特定問題的深刻認識。通過這種學術訓練方法培養出大量具備經驗質感的優秀青年學者,就可以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循環儲備足夠多的科研有生力量。
其次,區域方法可以對具體經驗進行識別,從而為作為大循環起點的具體經驗提供認知條件。社會科學研究的小循環很容易出現對具體經驗的全局化,將某些豐富的具體經驗當成經驗的全部甚至是經驗抽象之后的綜合,并將其過早地理論化。區域方法可以對每一個具體經驗進行定位,保證具體經驗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確保具體經驗在區域范圍內的深刻性,防止具體經驗的片面性。從這個角度看,區域方法為高質量的大循環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起點和問題意識來源。區域比較方法的獨特性在于,通過區域比較可以防止社會科學大循環在經驗研究的開始階段即發生偏離,而將分析緊貼經驗,充分展現出經驗本身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為后續理論解釋提供經驗條件。
區域方法可以打破小循環的局限性,防止從具體經驗簡單粗暴地直接上升到一般理論,杜絕簡單的學術生產機制
與很多自上而下地看問題的研究方法不同,區域方法特別重視自下而上地看問題。每個具體經驗都是特殊的,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時期特殊經驗的比較,構成了超出個案的厚重經驗,為一般性的理論思考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地提供了廣闊的解釋空間。區域方法可以打破小循環的局限性,防止從具體經驗簡單粗暴地直接上升到一般理論。區域方法在理解具體經驗時,關心的是經驗的內在機制,追問的是經驗的內在邏輯,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碎片化利用經驗的小循環研究,杜絕簡單的學術生產機制。
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有兩類不同的典型經驗:一是個案經驗或地方經驗,二是全國統計數據。地方經驗的加總不等于全國經驗。同時,全國統計數據有可能會掩蓋不同地區內在機制的差異。通過對經驗長期的研究,形成對經驗區域發生機制的理解,就為認識中國提供了橋梁。或者說,以區域比較為基礎來認識中國,是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不可少的途徑。
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實踐呼喚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高潮的到來。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社會科學研究“經驗—理論—經驗”的大循環,從經驗中提出問題、吸取營養、茁壯成長,并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回饋理論、發展理論。這個過程既是培養高水平社會科學學者的方法,又是形成理解中國經驗、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理論的不二選擇。
立足經驗認識中國,應超越“具體經驗”并形成“總體經驗”,在這個過程需要搭建“區域”這一“結構”作為橋梁。作為方法的區域,不僅僅在經驗領域呈現出豐富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中國經驗的重要乃至關鍵性結構。村莊社會結構、農民心理與行為模式、制度政策項目下鄉方式等不僅存在南中北的區域差異、文化的區域差異,伴隨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東中西的區域差異也日益顯現。對區域結構的認識是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致力于理解與闡釋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通過區域比較展開學術訓練,在經驗與實踐的“沃土”中生長出自己的學術議題,再分門別類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突破“從理論到經驗”的小循環,并有望建構中國本土的社會理論與現代化理論。
通過區域來訓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經驗質感,以及通過區域比較來認識中國實踐,都是區域研究極為重要的功能。將區域作為方法有兩個層面的內涵:第一,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對復雜中國經驗的整體把握能力,抓住問題的要害、做出一流的研究;第二,通過區域比較研究來認識中國,避免理論研究和政策執行時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目前,我們正通過東中西區域比較,意圖澄清當前政策的可能誤區乃至學術研究的誤區,可以算是區域比較作為方法的一個嘗試。區域比較方法適用于社會科學研究全領域,需要更多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走出封閉而精致的小循環研究,加入到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循環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