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彭宗峰(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婧(山東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員)
培育壯大新型科研生產力是一項關乎地方新型智庫長遠健康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工作。自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來,地方新型智庫的科研生產力獲得有效解放,地方新型智庫產品呈現井噴式增長,地方新型智庫服務地方黨委政府決策的能力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
地方新型智庫的新型科研生產力實質上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支撐地方新型智庫開展高質量、創新性研究的科研生產能力,主要指示標志是一整套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思想觀念、概念工具與方法體系。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的新型科研生產力,就是要鍛造能夠高質量、創新性地生產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咨詢服務產品的新型思想觀念、概念工具與方法體系。
審視當下局勢,積極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的新型科研生產力已成為推動地方新型智庫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地方新型智庫建設遭遇更難打破的發展瓶頸,如何突破以實現科研生產力躍遷,進而生產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已成為考驗地方新型智庫建設的一項重要時代任務。
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久久為功。
深入推進基礎理論研究創新。基礎理論研究創新是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的“溫床”,是提出和創造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知識的重要“策源地”。地方新型智庫建設需要防治“應用焦躁癥”,不能只顧“砍柴”、不磨“斧頭”,而是需要通過基礎理論研究創新來磨光磨利科研“斧頭”,進而生產出更多高質量、創新性的智庫產品。特別是在以地方治理經驗來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知識體系與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地方新型智庫更應當處理好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與應用對策研究創新的關系,通過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為應用對策研究創新提供新型概念“武器”與理論“彈藥”,以更好地把握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服務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咨詢需求。
提升治理知識革新能力。衡量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形成一套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治理知識體系。而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治理知識體系,就需要著力推動治理知識體系革新、提升治理知識革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地方恰恰成為推動治理知識革新的關鍵節點。作為地方治理知識生產的重要單元,地方新型智庫想要高質量、創新性地生產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智庫產品,就需要著力提升自身的治理知識革新能力。提升地方新型智庫的治理知識革新能力,需要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與地方特色,在全球大變革的歷史進程中、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中、在地方治理的踔厲實踐中,凝練出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以及地方治理規律的新型治理知識體系。
生產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的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在深層制約高質量、創新性智庫產品生產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等方面,更不能犯“焦躁癥”,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基礎性工作。要拿出甘坐冷板凳的勇氣和魄力,撲下身子搞創新,對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進行深入建構與充分論證,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確保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經得起實踐檢驗、歷史檢驗與人民檢驗。需要拿出繡花的工夫,仔細梳理相關理論史、思想史,并廣泛搜集地方治理案例,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問題的相互參照、相互反思中提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知識。
進一步調整優化地方新型智庫的科研生產關系,著力釋放科研生產活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鼓勵多元學科從不同角度推動治理知識創新,高質量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治理知識交流,以塑造有深度、大綜合的新型治理知識體系。堅持科學分類評價,破除同質化、“一刀切”的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各盡所能、各顯其才,著力揚長避短,以優勢強項求突破、求創新。堅持綜合平衡原則,強化對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善于推動知識革新的科研人才隊伍,為推動形成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儲才蓄能。堅持前端引導,打破過度關注結果的科研生產關系,著力構建支持源頭創新、原始創新的科研生產關系。
高點謀劃、細密推進。需要把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加以深入謀劃,并納入總體工作安排,制定整體規劃與實施方案。需要構建培育壯大地方新型智庫新型科研生產力的組織方式與科研體制,組建相關攻關團隊深入推動相關學科、相關領域的知識革新與方法工具創新,為生產出高質量、創新性智庫產品提供先進的科研生產力。需要營造有利于新型科研生產力形成的良好環境,加大培育新型科研生產力的激勵力度,讓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投身于塑造新型科研生產力的偉大歷史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