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政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校長);王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八年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就巨大。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全面系統、發展變化的觀點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問題,在歷史、現實與未來,宏觀、中觀與微觀,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辯證統一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響中把握時代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積淀于歷史、體現于現實、發展于未來,以系統觀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貫通地看待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現在與未來,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富有創造性,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不斷發展進步。
在歷史發展中把握規律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不僅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更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經驗主要包括: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始終堅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始終堅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等等。當前,我們應善于總結這些基本經驗并上升為規律性認識、學理化知識,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現實觀照中體現時代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新時代新征程,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從國際形勢看,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場變局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國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從國內形勢看,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知識優勢與人才優勢,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對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戰略思考和系統回應,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的學理支撐。
在未來展望中富有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理論創新,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等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與理論,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時代新征程,應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以加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支撐,堅持守正創新,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切實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持續發展能力。
在宏觀、中觀、微觀的一體建設中謀劃建構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以系統觀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深刻理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與理論體系建構、研究范式創新、時代問題解決的互動關系,從理論創新體系、研究方法體系和問題回應體系三重維度深刻把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內涵與實踐重點。
宏觀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理論創新體系為最高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由于基本國情、歷史傳統與文化積淀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形態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最根本的就是構建起主體性、創新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中國自主的理論創新體系。我們應立足于新的研究對象、知識命題、知識概念、研究范疇的創設,以模塊化、系統化、理性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構起具有主體性、原創性與本土化的理論創新體系,形成為人民所理解、所認同、所接受的學術理論、學術概念、學術范疇與學術表述,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理論創新創造中實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建構。
中觀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研究方法體系為基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同學科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建構中國自主的方法體系,一方面,應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與哲學社會科學具體研究方法、與西方研究方法的關系。對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我們都要研究借鑒,但前提是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指引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相結合。致力于現代信息技術與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模擬法、經驗總結法、描述性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運用新的技術、方法推進基于范式創新、方法創新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微觀以建構中國自主的問題回應體系為根本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思考、研究與行動的實際起點,也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落腳點。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應抓住和解決具有必然性的問題。具有必然性、現實性的問題往往是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聚焦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另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應解決當下的具體問題。尤其要關注并解決由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如ChatGPT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而引起的法律問題、安全問題、倫理問題、教育問題、文化問題、國際關系問題等。通過縱深推進文理多點突破、交叉融合,運用新視角、新思維、新方法與新工具,用哲學社會科學回應新技術引發的新問題,激活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應用的活力。
在教育、科技與人才的統籌推進中實現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重要論述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整體布局的認識深化與實踐推進,充分彰顯了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念與路徑。
基礎在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在教育。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打造哲學社會科學拔尖學生培養“特區”,深入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切實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積極推動把高校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的試驗田、學術體系轉化的實踐地、話語體系創新的展示區,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師資體系。
關鍵在科技。如何推動科學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事實證明,不僅自然科學需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同樣需要。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制度化體現就是有組織科研。打破過去單打獨斗的“作坊式”科研組織模式,變“無序”為“有序”、變“分散”為“聚合”、變“無組織”為“有組織”、變“學術導向”為“需求導向”,通過有組織科研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立自強。
根本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從人抓起,久久為功。”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最大優勢,人才保障是根本保障。應以提升學術原創能力為主線,以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平臺為牽引,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創新學術研究組織體系、學術平臺支撐體系、學術評價考核體系,著力發現、培養、集聚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把這支隊伍關心好、培養好、使用好,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