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衡(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王詩龍(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青年研究員)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既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也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和賦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當前,以海量數據采集、挖掘和分析為核心的大數據技術,以共享軟硬件資源和信息為核心的云計算及云存儲技術,以分布式賬本技術為基石的區塊鏈技術,以深度學習、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等正在加速迭代。數字技術的縱深發展,為實現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提供了全新可能。這就需要深入把握數字技術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嵌入選舉、協商、決策、管理和監督等民主環節的有效路徑,科學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
豐富民主形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數字技術在廣泛動員民眾參與意愿、增強民眾參與能力、暢通民意表達渠道等方面具有優勢,為提升民眾政治參與度、需求真實性和反饋時效性等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通過構建數字場景激活政治參與意愿。如何廣泛動員民眾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是從古典民主到現代民主始終面臨的制度設計難題。面對數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數字政務一體化平臺已經能夠實現將眾多政治要素置于同一數字空間,進而賦予了民眾直接表達意見和需求的渠道。隨著多模態大模型的指令接收與生成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進步,數字民主場景將越來越具有沉浸性與在場感。與此同時,通過引入競爭、挑戰和獎勵等元素,以積分、徽章收集、排行榜等方式強化民主參與的瞬時反饋,可以彌補傳統民主參與形式可能存在的反饋滯后與激勵不足問題,以情緒體驗的改善不斷提高民眾參與意愿。
通過創新教育形式增強民眾參與能力。依托大數據技術的算力和算法,數字技術能夠突破傳統教育形式的時空限制,將民主教育拓展到民眾日常生活所處的互聯網場域空間中,并根據不同主體的偏好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內容定制。通過打造規則明晰、良性運轉的數字社交平臺,數字技術能夠為民眾提供表達意見、交流思想的空間,鍛煉民眾通過正規化渠道、制度化方式合理表達自身訴求的能力,引導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并通過積極的政治參與實踐不斷增強社會信任、拓展社會網絡、培育社會資本,進而不斷增強政治參與能力。
通過整合海量數據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受社會結構、地理空間、參與成本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傳統的民意收集模式往往時間成本高、收集效率低、代表廣泛性不足,民眾較難獲得充分參與和表達的機會與條件。云儲存和云計算技術極大提升了對海量民意數據的聚集、分析與歸納能力,并且能夠實現民意民情在用戶終端隨時隨地整理上傳,將民眾在社交平臺的評論與情緒、消費平臺的偏好與意向、日常生活的訴求與愿望等海量數據都納入政治意見收集過程中,不僅可以大幅降低民主選舉中動員、宣傳、投票與統計的成本,而且有助于克服傳統政治模式造成的內容局部性與渠道單一性弊端。
拓寬民主決策渠道
“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要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積極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要決策部署情況開展民主監督。”數字技術在研判各方訴求、平衡各方利益、達成共識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有助于提升民主決策過程的客觀性、平等性和科學性。
引入數據支持保證信息客觀性。傳統的民主決策過程時常受到決策者個人主觀認知偏頗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可能受到其他政治要素的干擾甚至操縱。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可以實現海量數據驅動決策,以統計學意義上的概率顯著性作為決策參考,在提高決策效率的同時,以標準化的框架、公開化的數據與共享化的智能算法在特定政策議題中縮小不同地域、部門之間因決策者主觀因素而造成的決策質量差異。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可以顯著降低民眾獲取相關信息的成本,將民主決策過程置于公開透明的環境中,從而減少外界因素對決策的干預。
引入平臺支持保證協商平等性。在傳統的民主決策過程中,往往存在因參與者的權力地位不對等、信息不對稱、資源稟賦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導致的強勢主體主導協商過程的情況。由各類數字應用構成的數字民主平臺的建設與完善,能夠讓民眾充分獲取民主協商所必需的背景信息與基礎知識,并通過線上虛擬化、匿名化的參與,在沒有面對面壓力的情況下更加自由地在協商過程中提交意見、發表觀點,賦予了傳統技術條件下因時空限制和成本限制而無法到場的弱勢群體表達訴求和影響決策的能力,防止其聲音被“淹沒”。
引入算法支持保證決策科學性。現代社會組織結構多元、利益高度分化,多樣化、碎片化的民眾訴求對政治機構綜合意見分布、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數字信息時代,民眾意愿的收集與整理呈現出數據化趨勢,而這一趨勢的出現將深刻影響政治決策的現實進程。為此,我們可以借鑒人工智能技術對負載民意訴求的大數據資源進行無偏的分析、萃取和提煉,從而快速識別出民主決策過程中所面對的關鍵問題和重點訴求,通過將圖像、視頻、位置、簽到等半結構性、非結構性的民意數據,轉化為決策者可識別、可分析的具體民意觀點,并對海量數據背后的相關性與趨勢性作出精準判斷,為政治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與決策參考,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大力提升政治效率
“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數字技術時代,云計算、大數據、5G通信等關鍵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提升政治效率提供了新動能。
以信息貫通提升政策執行效率。在數字技術時代,原先在舊技術基礎上形成的組織形態將迎來大幅度的優化與完善,朝著更富彈性的扁平化和網絡化的組織結構轉向。通過構建廣泛的跨部門、跨區域和跨層級合作行政、監督機制,形成統一的數據平臺和接口,在橫向的“塊塊”中降低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行政成本、監督成本,在縱向的“條條”中聯結起每一層級原先封閉、分散的數據孤島,從而打破信息壁壘,提升各級組織的政策執行水平與效率。
傳統的民主績效評估模式往往面臨著標準模糊、主觀性強、數據有限、時間滯后等量化難題。通過實時數據收集、流數據處理、社交媒體分析與在線調查和民意反饋系統,數字技術能夠實現將時間、環境、用戶行為、網絡評論等信息轉化為可分析、可建模的數據,并為構建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分析和預測,進而生成清晰易懂的可視化成果開辟了新的路徑。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績效評估中的量化難題,而且可以提升績效評估的時效性、即時性,避免單純依靠項目賦分考核導致的工作留痕、“層層加碼”等形式主義現象。
以全景監督確保權力規范運行。傳統的民主監督模式側重于事后監督,無法杜絕事前與事中的尋租行為或“合謀”現象。區塊鏈技術通過不斷增長的數據塊鏈記錄信息,結合“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和現代密碼學技術,保證了數據的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為高效精準監督奠定技術基礎。將數字技術運用于政策制定、政策執行和政策反饋等各個環節,并面向社會打造全民使用的數字化監管治理平臺,將監督的事項、所需的數據、必要的信息廣泛公開,形成民眾全場景監督公權力的局面。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深入研究數字技術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融合機制,加快探索數字技術運用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路徑和載體,同時高度警惕和防范數字技術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數字鴻溝、信息過載、算法繭房、數據泄露、隱私侵犯等風險隱患,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不斷提升數字技術的共享性和安全性,更好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