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陸建松(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
博物館是國民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陣地,是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教育不僅是博物館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而且是博物館的首要責任。博物館要增強使命感,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發揮文物資源獨特優勢,以強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博物館的時代使命與擔當。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要讓文物說話,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這應該成為新時代博物館的時代使命和舉辦陳列展覽的基本遵循。
博物館熱背后的憂慮。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的重視和推動,公眾參觀博物館的興趣持續高漲,參觀人數成倍增長,有的甚至增長10倍之多,博物館的社會關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參觀人數爆發式增長,預約難、一票難求成為一些博物館的常態。
然而,在表面熱鬧、光鮮數字的背后,大部分博物館展覽學術味重,通俗性、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觀賞性和體驗性不強,觀眾往往看不懂、看不下去、留不下深刻印象,“以史育人”的教育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多數博物館的展覽主要是各類文物的考古學和文物學展示,注重文物外貌,即造型、尺寸、裝飾和色彩,或講述文物的年代、區系、分期和分類,或聚焦某件文物鑒寶式、獵奇式的展示。這種以考古學和文物學視角的闡釋方式,因為沒有深入淺出地解讀文物的社會文化背景,沒有做到透物見人、見事、見生活、見智慧和見精神,難免讓普通觀眾有看不懂、枯燥乏味和“千館一面”的感覺,往往乘興而來、掃興而去,更談不上對他們有什么教育意義。另有一些展覽少見文物展品,大量充斥各種多媒體和輔助藝術品,或是各種動畫、游戲、視頻等新媒體類無明確傳播目的的做秀、自嗨,或是各種舞美、聲光電和輔助藝術品等形式大于內容的低能傳播,讓觀眾眼花繚亂、不知所云。
一個好的博物館展覽,應該讓觀眾看得懂,不僅有意思、好看,還能發揮社會教育作用。首先,展覽的主題和內容對觀眾要有吸引力;其次,展覽能激發觀眾持續參觀的欲望;再次,展覽對觀眾要有教育意義,讓觀眾得到學識與經驗、知識與信息、情感與價值上的滿足和收獲;最后,展覽要對觀眾產生思想和行為上的影響,影響其信念與態度,甚至出現超越,轉化為行動。以此標準看,大部分博物館展覽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更好發揮博物館“以史育人”功能,如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館亟待重視并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加強博物館“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為了發揮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講好中國文物的故事,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首先,必須堅持正確的文物展示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博物館舉辦文物展覽,絕不只是為了文物的鑒寶、獵奇或展示文物的審美價值,也不只是考古學和文物學知識普及或歷史現象的就事論事,而是為了“古為今用”,起到教化啟示作用。必須改變目前展覽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不清的狀況,確立正確的文物展示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強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例如,舉辦大運河展覽,我們不能停留在大運河概貌、歷史變遷、運河城市、沿岸傳統生活、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舟楫、運河藝術等歷史文化的簡單敘述,而要重點反映大運河對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對促進南北貨物運輸和商業貿易,對促進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沿線城市興盛和美好生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通過對京杭大運河復雜環境、工程難度以及工程技術體系與成就的展示,讓觀眾感受京杭大運河作為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工程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其次,必須加強文物歷史內涵和價值的闡釋研究。博物館必須改變傳統考古學和文物學闡釋的窠臼,強化文物歷史內涵和價值的闡釋研究,透物見人、見事和見精神。例如良渚玉器研究,旨在揭示玉器不僅僅是藝術,更與原始宗教、禮樂文明、國家文明有關,反映其核心思想——“權力與信仰”;對錢塘江海塘遺址的考古研究,要從土塘、竹籠木樁塘、柴塘、斜坡式石塘、直立式石塘到魚鱗石塘的演變中去揭示古人的生存智慧,去反映人類與水抗爭的不屈精神。同樣,通過我國大量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人文解讀,闡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闡明我國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及其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文化基因以及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等。最終解答“我們中國人是誰”“我們中國人從哪里來”和“我們中國人要去哪里”的追問,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力量源泉和深厚底蘊,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最后,強化博物館展覽的時代價值和當代意義。雖然博物館展示的往往是過去的歷史,但落腳點是當代。博物館展覽要在挖掘闡釋文物歷史內涵價值的基礎上,將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以史鑒今,激活文物的時代價值和當代意義,以傳播時代價值和當代意義為核心與宗旨,為我們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例如,2021年12月中國民族博物館等共同舉辦的特展《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利用文物串聯大背景和故事,通過深入挖掘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文物和文化遺存等資源,通過一百件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的文物,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走向自覺的歷程,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內涵。中共一大紀念館展覽,通過文物和歷史研究成果闡明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必然性和艱巨性、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初心和使命、先進知識分子在建黨中的作用及其救國救民的理想信念和犧牲精神、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