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這一論斷從廣闊的視角揭示和闡明了文化的本質和功能,也讓我們看到,文化建設尤其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不單單是為了文化自身,更主要的還是為了保障和促進同這種文化傳統休戚與共的民族和國家的全面建設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論斷鮮明地體現了在上述開闊視角下對文化與時代背景、與國家和民族豐富實踐之間密切互動關系的把握。歷史地看,作為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伴共生的一種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一方面適應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而不斷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充實、豐富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體系,體現出了多階段、多時態的動態屬性,既有完成式,又有進行式,還有將來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完成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完成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已經取得的文化建設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結合”)的意義時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論斷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基本屬性和理論框架。就基本屬性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兩種核心要素有機結合的結果。這兩種核心要素,一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者都是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必要成分,但在促成這種文化形態的過程中,作用又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揮著“觸媒”的作用,正是由于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因勢利導和及時“激活”,才促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吸收多元的外來文化,最終形成了海納百川、廣闊博大的文化氣象,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揭示的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為傳統的中國順利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華文明這種突出的包容性特性,可以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高度契合性的一種表現,因為它同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和倡導的國際主義高度相符。
與此同時,這種包容性只有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激發,才能真正轉化為適應現代化潮流并且富有生機的創造力。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在文化建設領域,一方面堅持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又始終倡導和踐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成功引領了中國社會的快速現代化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這方面的明證。它同時也促成了作為完成式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具體內容。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諸如天人合一、厚德載物、民為邦本、天下為公等,在生生不息的傳承中,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激活”,適應時代與國際、國內的實際語境,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在堅持批判和反抗封建暴政與階級壓迫思想的同時,又注重發掘和彰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同時始終保持“睜眼看世界”的天下胸懷,力圖以民間的、大眾的文化傳統為基礎,在與世界文明的積極交流互動中建設民族新文化,有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也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基本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完成式中,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所確立的重要方法論基礎,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體來說,它可以概括為從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傳承發展規律的高度尊重,以及在文化傳承與建設過程中對歷史主動性和主體能動性的充分發揮。這是形成、建設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框架,也是我們之所以認為存在一種完成式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基本依據。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進行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進行式,對應的是方興未艾的新時代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目標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地方。當代文化工作者,必須適應新的時代召喚,齊心協力,為推進這一事業發揮更加切實積極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要求我們在新時代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對文化傳統做均質化的、機械式(形而上學)的理解和處理,而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立足于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就,通過提煉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及其內在邏輯,探尋這些文化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點,同時結合人民現實的文化實踐與需要,以揚棄的態度認識傳統,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化形態。
在實踐中,具體路徑有三:一是要通過不斷提升文化工作者及廣大民眾的自身素養,加強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傳承、傳播的準確性,引導大眾樹立對于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立場,并強化在世界文化多樣性格局中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信心;二是要積極面向當代鮮活多姿、富于創造力的人民文化實踐——例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框架下的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傳承,以及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理念影響下蓬勃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通過積極觀察其表現與功能,歸納總結規律和特征,同時精心呵護和保障廣大人民在這些領域的主體性與創造力,以引領當代文化實踐健康發展,進一步推動當代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三是要積極面向世界,為推動國際文化領域的和平交流、共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概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現在式,就是以“第二個結合”為引領,在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歷史規律的基礎上,以積極朝向當下的態度,全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既體現著對中華文明創新性特性的充分尊重和全面調動,又包含著當代文化工作者能動性的積極發揮。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將來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將來式,強調的是新時代文化構建的目標與意義。建設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既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前提。其最終的目標,既朝向自我,又朝向世界,但歸根結底是朝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朝向自我的層面,推進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為了促進中國文化的全面繁榮,為了引領廣大人民在世界文化多樣性格局中增強對中國文化的信心,為了以文化的繁榮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進而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圖偉業。
在朝向世界的層面,推進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要為應對當前世界紛繁復雜的局勢,探索與貢獻和平解決世界難題的方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保持胸懷天下的氣度,新時代以來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和不斷普及,更是把這種氣度推向了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這些啟示極大地增強了我們以中國智慧因應世界難題、面向未來的底氣。可以肯定的是,以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提煉為前提,在積極傳承和發展這些特性的基礎上,探討世界文化與文明間對話溝通、和諧發展的有效路徑,將不僅能切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進一步完善,而且必然會“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為建設人類更加光輝的未來發揮積極作用。
這種多時態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既屬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又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有機組成要素。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強調,進一步讓我們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它不僅包括科學技術和物質層面的現代化,還必然包括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強調,既豐富了現代化的含義,也增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