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建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聚焦教育優先發展,重在夯實人力資源深度開發的基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聚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在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創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人才引領驅動,重在鞏固發展優勢、贏得競爭主動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基于實踐經驗,從現實需要出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在書寫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思考和研究任何問題,立場和方法、視域和維度都很重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征。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辟概括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之一是,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黨中央鮮明提出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要求。
今年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個最高政治原則,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敢作善為,在黨中央統一指揮下形成合奏,緊扣一個“實”字抓好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最大的政治”,是獨具特色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方式。“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大局、聚焦黨的使命任務目標作出的重要論斷,對于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黨的二十大科學擘畫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決定》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何謂“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想清楚、弄明白這一點,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下先手棋,出發點最重要;打主動仗,著力點最重要。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卓越貢獻。就重要地位而言,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就重要作用而言,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發展事關全局、影響未來。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總體上穩居全球中上收入國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數以千萬計的專業技術人才,各行各業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培訓上億人次;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充分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歷史的邏輯、實踐的邏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驅動創新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個國家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教育、科技、人才是重要先導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根據這一重大戰略指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協調推進,將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理論的邏輯、未來的邏輯。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對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作出統籌安排、一體部署。作為落實的舉措,《決定》要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面,《決定》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等等。這些改革舉措,旨在實現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在近期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他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化了對我國教育事業的規律性認識,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指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等。這些改革舉措,旨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勞有所得向勞有厚得轉變。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等等。這些改革舉措,旨在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總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聚焦教育優先發展,重在夯實人力資源深度開發的基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聚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在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創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人才引領驅動,重在鞏固發展優勢、贏得競爭主動。這三者,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舉國同心、奮力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教育基礎、筑牢強大人才支撐、作出知識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