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胡亞波
近期,中辦、國辦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不能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手腳。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職事項清單,是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的關鍵之舉。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初一公里”,它的工作狀態和治理能力不僅影響黨委政府的形象,而且成為觀察現代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參考。為基層減負賦能,必須理順鄉鎮與縣直部門權責關系以及厘清功能定位,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拿出具有系統性、精準性、一致性的創新舉措,推動鄉鎮擔起該擔之責、干好應干之事。
從功能定位出發明權責
為基層減負,鄉鎮是關鍵節點。要明確權責把職責事項搞清楚,不能什么事都壓給鄉鎮。首先,鄉鎮是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承擔著落實中央和地方各項政策的任務,這是其基本職責。其次,在基層治理體系中,鄉鎮是抓落實的關鍵主體。鄉鎮既要統籌上級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務,又要處理好行政權與自治權的轉換,指導協調村(社區)依法依規做好工作。同時,還要統籌協調社會組織、經濟組織等各類資源,將群眾組織好、宣傳好、發動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再次,鄉鎮承擔鄉村振興的重大責任。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農業小生產、辦鄉鎮企業,再到新時代發展現代農業,雖然不同階段的形式不同,但堅持產業優先、發展鄉鎮經濟始終是至為關鍵的職責使命。最后,鄉鎮處于直面群眾的前沿一線,“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是其重要職責。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當好橋梁,實現“上下”的無縫對接,才能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
找準減負賦能關鍵點
“該干的事精力有限沒干好,不該干的事又疲于應付推不掉”,這是目前鄉鎮干部普遍遇到的現實問題。其一,權力責任不對等,“怕問責放不開手腳”。鄉鎮與縣級部門責任內涵是一致的,但缺乏諸如國土資源執法等權力。由于屬地責任“兜底”,凡屬鎮域范圍事項一旦出現紕漏,首先問責的是鄉鎮。有的縣直部門經常要求“標準最高、速度最快”,超出了鄉鎮的現實能力,導致鄉鎮干部存在“干得越多,出錯風險越大,問責越多”的心理負擔,不敢放開手腳干事。其二,履職事項不明晰,“小馬拉大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了鄉鎮充當“針腳”,有的縣直部門就習慣性把事項下派、責任下移,具體事務只督辦不承辦、重管理輕治理,鄉鎮被動承接“照單全收”。由于縣鄉權責關系不夠清晰,鄉鎮疲于應付各種“派活”,工作經常處于“超載”狀態。其三,可用資源不匹配,“想辦的事有時難以辦成”。在組織資源層面,鄉鎮七站八所改革后,可直接調控的資源不多,統籌資源的能力不強。在資金支撐層面,鄉鎮財權與事權不匹配,公共項目建設資金大量依賴向上爭取,不少事“全求人”。在工作方式層面,鄉鎮上對縣級機構,下接村(社區)自治組織,處于行政權與自治權的銜接點上,如不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很容易造成工作落空。其四,考核評價不精準,“干得累群眾卻不買賬”,忙于迎接各種考核。一些地方簡單套用上級對縣市的考核模式,忽視鄉鎮自身特點,考核缺少針對性、精準性,沒能將鄉鎮的主要精力引導到守底線、惠民生等核心職責任務上來。有的基層干部沒有把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評判標準,主觀臆斷群眾的需求,代替群眾作決定,基層治理群眾參與率不高、獲得感不強。
在減負和賦能根源上下功夫
為基層減負不僅是工作作風問題,還涉及深層次體制機制,要堅持減負與賦能同步、與服務群眾并重,更要正視問題,真誠坦蕩,敢于擔當,從“猶抱琵琶半遮面”變為“整頓衣裳起斂容”,努力對齊群眾期待的“顆粒度”,加強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規范建設。
建好“三張清單”強約束。權責不清是鄉鎮負重前行的隱形邏輯。要從鄉鎮權責、事項準入、績效評價“三張清單”著力,從制度上保障鄉鎮干好該干的事。以權責清單讓鄉鎮履職有據。首先,明確基本權責,將“松綁”和“履職”的邊界劃清楚,做到基本職責全覆蓋、無遺漏,有關職責接得住、履行得好。其次,以事項準入清單為鄉鎮把好關口。依托現有政務信息平臺建立線上管控機制,清單外的事項未經審批不準下派,防止縣級以屬地管理為名隨意轉嫁責任。最后,以績效評價清單使鄉鎮輕裝上陣。統籌合并考核事項,壓減考核指標,突出安全、生態、平安、民生、廉潔等底線責任和基本職責、高頻事項,加大群眾滿意度在績效評價中的權重,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引導鄉鎮把主要精力投向守底線、惠民生、促發展這些重點。
推動多元賦能強手段。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三下沉”,加快構建縣負主責、縣鎮村組聯動的基層治理體系四級框架和工作體系,強化鄉鎮承上啟下樞紐功能。一方面,打造鄉鎮綜合服務信息化平臺,推動就業、養老等服務指尖辦,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此外,還要整合線上線下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全歸集、訴求全受理、辦結全反饋的便民利企政務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健全符合鄉鎮干部特點的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鄉鎮干部培養培訓機制,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責任意識。同時,還要完善鄉鎮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注重德才兼備,優化干部隊伍結構,不斷完善職級晉升、工作補貼等措施,激勵鄉鎮干部安心干事,為基層治理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夯實經濟基礎強支撐。要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和耕地紅線,支持鄉鎮推動農商旅結合,做強特色產業鏈,增強造血功能,讓更多的資源推進鄉村振興。一方面,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優勢,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搭建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打造鄉鎮經濟發展強引擎。另一方面,健全鄉鎮集體經濟發展晾曬制度,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與村干部薪酬直接掛鉤機制,統籌把握“體量”與“增速”的關系,調動基層干部發展經濟的干勁,激發鄉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促進鄉鎮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強基層。一方面,讓群眾做主體唱主角,推動風險聯排、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問題聯治、平安聯建,把組織發動群眾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作為治理的重要方式和內容,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基層治理模式,構筑基層社會治理“有機體”。另一方面,以群眾身邊的小事為切入口,建立政府獎補引導、群眾自愿參與的小微項目建設機制,變“干部干、群眾看”為“大家一起干”,把干部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真正達到減負的效果。(胡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