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高盛楠(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吳滿意(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技術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同頻共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這些重要論斷和重大部署,為進一步加快我國數字化發展,賦能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和根本遵循。加快數字化發展,不僅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必須錨定的著眼點、把穩的著力點、突出的關鍵點、筑牢的成長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錨定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著眼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以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突出文化數字化為了人民,文化數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是中國共產黨推動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和重要法寶,也是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征程發展數字文化戰略必須堅持的原則與要求。同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數字文化需求,是文藝創作、文化服務和文化供給必須錨定的出發點。在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中,我們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的有機統一,不斷推進文化形式、文化載體、文化活動創新,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讓人民享有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我們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學會利用新興技術實時感知、分析和預測不同群體的數字文化需求,以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技術、內容、業態、模式和場景創新。提高文化數字化發展,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把穩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著力點
文化強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軟、硬建設要同時推進。其中,文化數字基座包括文化數據庫、數字化基礎設施、數據服務平臺的建設。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文化產業新型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加快建設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推進國家文化專網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布局區域性集群式智能計算中心,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為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務,夯實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底層基座,在此基礎上建設文化資源數據庫。另一方面,要從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數字文化生態,推動文化資源全域整合與數字化轉型,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構建起高效暢通、供需適配的文化供給體系。由此,錨定數據、算法與算力等核心要素,處理好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確保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基礎牢、根底厚、運營好、效能優。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點
推進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深化文化數字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借助數字化賦能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可以促進國家文化數字化產業的加快發展,增加文化營銷的渠道和覆蓋范圍,提供更多更優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更全面地保障廣大群眾的文化數字化權利,享受文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為此,我們不僅要加強文化數字化的標準化管理,建立起統一、規范、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數字化標準體系,從規制上保證文化數字化有效展開,還要創新文化數字化治理范式,加強治理主體的多元協同,從部門協同到行業協同,從區域協同到全域協同。同時,構建與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系。此外,我們還要不斷提高文化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全面推進和再造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保證服務模式數字化。因此,以未來愿景為牽引,我們要進一步全面完善文化數字化服務體制機制,優化數字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扶持文化數字化建設的產業政策,加強監管,為提升文化數字化服務能力提供制度保障、資金保障與人才保障。
激發創新活力,筑牢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的成長點
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一部中華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創造的歷史。以數字化技術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形式、新載體、新活力是建設數字文化強國的成長點。不管是完善文化數字化基座建設,還是以數字化手段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管是鼓勵文化新業態新形式的發展,還是推動文化產品的數字化創新,不管是推動數字化文化主題和鼓勵數字化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還是打造數字化文化產業鏈條,都是為了借助科技的力量,激發文化創新活力,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要加快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和文化資源的深度互嵌、融合、互構,讓文化資源數字化、產品化、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得以實現,進一步助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為加快數字化發展進而賦能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拓展了廣闊空間。文化數字化賦能文化強國建設,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國際傳播,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向世界展示更多創新創造性成果,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更加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