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漢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明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回溯歷史長河,教育始終是塑造國家未來、引領社會變革、關乎民族興衰的關鍵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是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頒布實施的教育事業發展綱領性文件,是全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頂層制度安排,對于更好發揮教育強國建設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為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綱要》著眼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這一總目標,整體擘畫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系統部署了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的重點思路和重大任務,既聚焦當前、科學精準,又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必將有力推動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系統躍升。
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提升人才供給適配性的使命擔當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風起云涌,全球競爭日益激烈,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未來產業不斷涌現,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對就業結構和人才需求結構產生聯動影響。教育不僅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更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勁引擎。如何扭轉傳統教育模式慣性,更好適應產業變革新趨勢新要求,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適配性,培養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已成為關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按照《綱要》部署,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推動學科融合發展,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等;在職業教育領域,“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布局”,“穩步擴大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和招生規模”等。這些舉措有利于盡快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和大批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為國家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重要舉措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增多,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力度,是面對大國博弈、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的現實選擇。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匯集了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教師牽頭的研究項目占三大獎勵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綱要》作出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等部署,有助于進一步釋放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有助于進一步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回應人口形勢新變化、提升教育資源前瞻布局的戰略謀劃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學齡人口呈現“梯次變動、錯位達峰、區域分化”的特點,不同學段間、不同區域間入學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根據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預測,我國幼兒園、小學學齡人口規模已經達峰,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階段也將在2035年前后依次達峰,教育資源配置面臨巨大考驗。優化教育資源供給,既要通過新增學位以充分滿足好達峰時和達峰前的巨大需求,又要統籌兼顧、未雨綢繆,妥善應對好達峰后可能出現的學位、校舍、師資等資源過剩閑置問題。《綱要》從戰略高度優化區域教育資源前瞻布局,在基礎教育領域,“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加強跨學段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在高等教育領域,“支持高校改善學生宿舍等辦學條件”,“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這些舉措,有力回應了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盼,共同托舉起無數家庭的希望和夢想。
拓展人力資本投資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活力的有效途徑
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舒爾茨、赫克曼、戈爾丁等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人力資本投資視為報酬遞增的源泉和回報最大的投資,認為投資于人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與傳統的投資于物相比,投資于人的作用顯現具有滯后性,但屬于“立足長遠攢后勁”,是跳脫報酬遞減鐵律、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全新發展模式。世界銀行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基于知識和勞動者素養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普遍在70%以上,而2020年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6.8%,人力資本投資仍有較大空間。《綱要》指出,“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于4%”。這些投資于人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拓展投資新空間、塑造增長新動能、培育競爭新優勢。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已然鋪展,新時代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沖鋒號”愈發嘹亮。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按照《綱要》指出的2027年、2035年“兩步走”戰略,統籌好近期和中長期,統籌好擴大增量和優化存量,持之以恒抓好重點任務舉措落實,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