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興宇(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久前,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城鄉各地民眾廣泛的情感共鳴。在全球化背景下,春節以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節日文化內涵,不僅成為彰顯中華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也扮演著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中間人角色。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過好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春節作為過渡性時間節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通過代際傳承與不斷適應時代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城鄉民眾身份認同的同時,有助于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春節作為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形式,深刻形塑著城鄉社會的節日生活景觀,這一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節日文化傳統也被城鄉民眾所共享。
民間百姓把春節稱為“過年”。過年,重點在“過”。這意味著它在節日時間層面特別強調從舊歲到新年的過渡,在節日空間層面成為不同家庭共享的情感連接紐帶。作為一個過渡性時間節點,無論是辭舊迎新,還是相聚團圓,這一節日文化符號都被城鄉民眾賦予了極其豐富的象征性意義。例如,對于春節的文化意義闡釋,它可能是歸家游子們的熱切急迫之心,是一家人共享團圓的節日時刻,是各地風俗展演的節日場域,還是城鄉民俗消費的節日空間。因此,在中國人的節日觀念中,春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節點。人們既要在具體的節日生活實踐中,讓去年和今年的“節日意義感”呈現出差異性;同時也會在春節習俗相對穩定的周期性轉換中,給予自我和家庭以新的節日生活期待。
在傳統節日遭遇“傳承式微”困境、節日類非遺面臨“重申報、輕保護”的情形下,中國春節從民族性節日擴展為人類性節日,顯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性意義和社會價值。它可以喚醒一部分城鄉民眾重新認識并思考我們身邊的春節文化,而這正是推動新時代春節保護傳承實踐的關鍵起點。
春節的城鄉互動景觀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春節的文化優勢在于它的城鄉全民參與性。有人感嘆,現在的年味變淡了,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感覺。其實,年還是那個年,春節還是那個春節。只不過在一代代中國人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節日傳承體系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習俗形式在不斷變化。正是因為春節的時間和空間聚集特性,使得城鄉民眾的節日社會交往和情感表達變得更加頻繁。人們在這一節日時空中有忙碌,有社交活動,有節日消費,共同建構了一個城鄉共享的節日文化景觀。
一方面,春節作為城鄉民眾流動性最高的節日時間點,其標志性現象之一便是“春運”。無論是長途跋涉堵在返鄉路上的焦急與無奈,還是在12306網站中“難得搶到一票”的激動心情,這些都是透視春節文化魅力的一個窗口。春運不再是單一的物理距離的人口“大遷徙”,更像是一種聚集了節日、親情和對鄉土文化的情感性表達。在從城市到鄉村的流動過程中,只要老家的親朋還在,春節就會是一個令人牽腸掛肚且有溫情的節日。盡管人們平日里在快節奏的城市中忙碌,借助春節返鄉這樣一個特殊時間節點,無論是除夕夜的歡聲笑語、節慶儀式的莊重感,還是多年未見的發小、生活中的家長里短,簡單卻真切的節日生活碎片,構成了中國人關于春節獨有的文化記憶。從身體返鄉到情感返鄉的春節空間挪移中,增強了城鄉民眾對于傳統節日的一致性文化認同。
另一方面,春節是一個重要的城鄉民俗消費空間。它不僅是“小家”的團圓時刻,也是“大家”情感交流的契機,更是城鄉民眾進行民俗消費和人情往來的重要場合。對城市民眾而言,春節的休閑選擇通常表現為外出旅游、追求精神層面的放松和愉悅等。在鄉村,復歸漸弱的“年味”顯得至關重要。如果過年時沒有親友之間在街頭巷尾熙熙攘攘的拜年互動,沒有孩童穿上新衣燃放煙花爆竹時的歡聲笑語,以及全家老少趕年貨大集或廟會時的熱鬧景象,那么城鄉社會的“年味”回歸也就無從談起。民眾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時,總要隨手帶些探望的禮物,這是表達節日情感的樸素方式。這些親朋互動、禮物流動的過程,大大增強了城鄉民眾有溫度的社會交往頻率。
助力春節文化可持續發展
春節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標志著新的一年開始。春節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只是一個起點,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有效地開展保護履約工作。民俗學者巴莫曲布嫫認為,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展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聲音”。換言之,春節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節日儀式和習俗活動的延續,還應著力凸顯“團圓”“喜樂”等核心節日主題,在強化家庭內部春節儀式感的同時,也要注重城鄉社區集體性節日文化空間的塑造。通過整合利用商家、媒體等社會資源,豐富城鄉社區的春節文化供給,助力春節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成為“人類非遺版”的春節,意味著它是被保護、被關注的對象。但是,春節文化的保護傳承不能依賴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尊重城鄉民眾在節日生活中積淀而成的地方性文化傳統。因此,做好節日公共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在縣域社會,需要進一步加強春節文化氛圍營造。對于春節文化氛圍的烘托,可以在視覺、聽覺傳播的社區公共服務層面予以強化。在城市空間中,春節文化氛圍離不開商場、車站、地鐵、博物場館及主要街道路口的春節符號裝扮。在鄉村中,則以各家各戶相對獨立的節日裝扮為主,紅燈籠、紅對聯是常見的主色調,具有明顯的鄉土性。對于城鄉社區不同的節日文化需求,需要考慮如何讓春節生活方式更加契合民眾的文化心理。
其次,成為“人類非遺版”的春節,應當與城鄉民眾的美好生活期待有效對接,并在此基礎上重塑春節文化的鄉土根脈和精神標識。如果當下人們慶賀春節的娛樂方式只能停留在“玩手機游戲”或者是“沉浸于短視頻”,自然不利于傳統節日的傳承,未來需要更加尊重城鄉民眾的節日文化傳統。近年來,不少春節文化的傳承有了可喜變化,除夕重新納入城鄉民眾的春節假日體系;不少城市將全域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調整為城鄉分時段、分區域的有序燃放;在城鄉結合部設置年貨臨時售賣點;等等。倘若沒有更好的春節替代性新節俗,不如保持節日傳統的穩定傳承機制。
最后,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青年人不能缺席。青年人既有青春活力,也有表達節日情感的現實訴求。遺憾的是,當下青年一代對于春節的認知,似乎充滿了節日傳承困惑。現代春節如何與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產生情感性的聯系?盡管每一代人有不同的節日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識,但是,如果大多數青年群體都宅在家里,那么這種慶賀新年的社會實踐可能也就失去了保護傳承的內動力。因此,應當關注青年人的節日文化需求,利用好新興媒體講好“春節故事”,讓年輕一代在傳承貼春聯、掃房子、拜年等代表性節日習俗過程中,滋養鮮活的節日參與感和文化自豪感。同時,也要引導城鄉民眾增進對“家鄉過年習俗”的了解,讓各地春節習俗各美其美,使傳統春節在城鄉社區的現代生活實踐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