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彥虎(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0月28日下午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挖掘優質文化資源,切實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一、我國擁有廣博深厚的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產生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人類文明的印記和智慧的結晶,展現了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創造力和精神凝聚力。中華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流淌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 ,積淀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要深刻把握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積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寶貴文化資源。從遠古時期的石器、彩陶,到夏商周的青銅器、甲骨文,再到秦漢兵馬俑、長城,唐宋詩詞、書畫,元明清戲曲、小說等,無不彰顯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此外,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堅定的文化認同;刺繡、剪紙、皮影、絹花等精湛的民間手工藝,展現了中國人民獨特的創新創造能力。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滋養。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未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更為寬廣的文明維度,凝聚起更為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新征程上,我們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等先進技術,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全新方式,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結合新的實踐發揚光大革命文化,通過打造紅色旅游線路、開發紅色文化產品、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舉辦革命紀念活動等,將革命文化資源轉化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在全社會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融入科技、教育、社會生活等領域,不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二、我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具備有利條件
文化資源的生命力不在于靜態的保存和孤立的展示,而在于將其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但這種轉化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當前,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人民精神需求、科技發展以及人才隊伍等,都為我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提供了有利條件。
良好的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我們黨始終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用革命文化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確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通過建立較為完整的文化管理體系,有效整合并發揮了文化資源優勢,激發起全國人民共同建設新中國的雄心壯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頒布實施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規定,涵蓋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諸多方面,成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的重要制度保障。
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提供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這一需求為我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有效激活了我國文化消費潛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持續高漲,僅“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96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9%”。在文化新業態的消費上,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網絡音樂用戶和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分別達8.33億人、7.48億人和5.75億人??梢?,我國文化市場不僅需求巨大,而且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和渠道,包括傳統的戲劇、書籍等,以及新興的數字電影、網絡直播、電子閱讀等,滿足了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為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高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萍疾粌H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發展優勢轉化的重要動力。尤其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高效利用和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是文化資源的轉化和傳播更為便捷高效。例如,故宮博物院通過數字化手段將珍貴的文物資源保存和呈現,在各種數字平臺廣泛傳播,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跨越時空了解和欣賞。二是為文化資源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方式。例如,數字小說平臺推出互動敘事,讓讀者參與故事創作;音樂軟件內置創作工具,讓普通人也能輕松編曲。這些科技的應用,降低了文化創作難度,豐富了文化表現形式,促進了文化創新發展。三是有效推動文化資源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當前發展潛力巨大的“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動漫”、“文化+康養”等等,都是文化資源與不同領域相結合的產物,實質是借助科技力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和經濟增長點,為文化資源高效轉化為文化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優秀的文化人才隊伍提供智力保證。高素質人才不僅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智力保證。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人才對于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性,始終將培育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作為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深化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出一系列釋放文化人才活力、發揮文化人才作用的政策舉措,推動文化領域人才涌現。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所屬單位從業人員72.9萬人、各類文物機構從業人員18.1萬人、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6.1萬人、群眾文化機構從業人員19.9萬人、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38.5萬人、公共美術館從業人員0.6萬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培育文化人才指明了新的方向。要積極適應信息技術發展新形勢,加快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提供更加充分的智力保證。
三、加快推進我國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發展優勢轉化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只有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原生優勢,闡發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努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為人民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產品,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切實推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統整合。當前,部分文化資源仍然分散湮沒在不同地域,面臨遺失風險。對此,一方面要切實做好深入挖掘工作,尤其對一些隱藏于歷史深處、散落于民間各地的文化資源,要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等方式進行系統整理,確保不遺漏任何有價值的文化資源。組織專家學者對各種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學術研究,揭示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轉化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體系,廣泛開展地方文化演出、民俗節慶、主題教育等活動,讓民眾在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精神境界、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系統整合各種文化資源。著力打破地域限制,避免文化資源在封閉環境中閑置和浪費,通過跨區域合作推動文化資源共享,實現優化配置。不斷推動文化與餐飲、康養、教育等的融合與發展,整合形成豐富多樣的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充分釋放潛在價值。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文化市場準入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加強文化市場監管,依托成熟且規范的文化市場力量優化配置各種文化資源,營造良好運行環境。
加速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是當今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的重要手段。對此,要加強高速穩定的網絡環境建設,不斷更新設備和技術,提高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處理能力,進一步做好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建立全面、系統、高效、安全的文化資源數據庫,防止文化資源的損毀和流失,為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奠定堅實基礎。積極構建集資源管理、展示傳播、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文化資源的跨地域、跨領域共享,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著力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和品牌化塑造。產業化和品牌化道路是實現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根據我國不同地域的文化資源類型、特點和市場需求,對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歷史底蘊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開發,明確發展方向,拓寬發展范圍,精心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產業鏈。不斷創新轉化方式和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切實加強文化資源的品牌化塑造。根據自身特色和市場需求,明確文化品牌的發展定位,聚焦文化資源內蘊的核心價值打造具有顯著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注重創意設計,將文化價值賦予文化產品中,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有效維護品牌聲譽。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文化品牌宣傳力度,廣泛傳播文化品牌的價值理念,擴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和認可,推動我國文化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并在海外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