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思雨
從檢測睡眠質量的智能手環,到規劃最快通勤路線的自動導航,再到高效便捷的掃地機器人……當下的日常生產生活中,人工智能無疑是消費者追逐的熱點。
在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近日舉辦的2025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上,兩組數據引人關注:一是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的最大擁有國;二是在過去5年里,我國數字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平均增速比其他技術領域快172%,而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申請量增速更是達到700%。這表明,在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式增長的今天,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愈加顯著。
知識產權作為激勵技術創新的基本保障,激發著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也推動了創新投入和產出的良性循環。高價值專利、精品版權、商標授權等正在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撐起一把“保護傘”。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殊性也給傳統知識產權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AI搞發明,該把獎頒給機器還是人?AI畫畫寫詩,版權算誰的?喂給AI的“數據飼料”,會不會吃官司?……這些新挑戰的不斷出現,使如何打造與人工智能技術相匹配的知識產權框架,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成為我們當下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
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制度創新。拿著作權來說,北京、江蘇等地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著作權糾紛案件中已先行先試,紛紛發布“落槌”警示首例。面向未來,持續構建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要積極回應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要,推動完善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產權制度規則。
完善人工智能專利審查標準,打通轉化鏈條。盡管當前人工智能還不能作為發明人申請專利,但此前,國家知識產權局通過修訂《專利審查指南》,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試行)》等明確,人工智能參與的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專利保護,這進一步完善了人工智能專利“創造性”的審查標準。下一步,還要做好相關專利分析預警和導航服務,指導建設人工智能領域專利池,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促進更多人工智能領域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鏈,賦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人工智能領域范圍內重要的參與者。面對AI發明人資格認定、生成內容權屬界定、數據訓練合規性等全球性挑戰,要推動完善相關國際規則和標準,促進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出了新“考卷”。不管是明確AI作品的版權歸屬,還是給數據訓練劃出合規紅線,甚至參與制定全球規則,這場變革的核心終歸是:讓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跟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狂奔的腳步,讓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類。(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