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首頁> 理論頻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論中華美學精神

來源:《求是》2025/092025-05-03 09:45

  作者:葉朗(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雅講席教授)

  美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從審美角度來研究人與世界關系,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人與世界關系的審美把握,美化社會、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這是一個新命題,也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項新任務,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賡續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中華美學在美的本體上有一個重要觀點,即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種純粹主觀的“美”,美是人在審美活動中藉由情景相融而生成的意象世界,故而美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離不開人的心靈創造。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說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這段話提出了一個命題:自然景物(比如“清湍修竹”)要成為審美對象,成為“美”,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去“喚醒”它、去“照亮”它,使它從實在物變成“意象”(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外物并不能單靠它們自己就成為美的,即“美不自美”。人的審美體驗,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溝通,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的“仁人之心”與“天地萬物”的欣合和暢、一氣流通。

  “月是故鄉明”,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學者季羨林在散文《月是故鄉明》中說,他曾到過世界上將近30個國家,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這些月亮都是美妙絕倫的。但是,看到它們,就立刻想到他山東故鄉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他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故鄉的小月亮。季羨林這么說,當然不是因為作為物理實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個小月亮,融入了對故鄉無窮的思念和無限的愛,“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已成為一個情景相融、意蘊綿長的感性世界,充滿美感。

  唐代畫家張璪有八個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生生不息的萬物一體的世界,亦即中華美學說的“自然”。“心源”是說“心”為照亮萬法(即世界萬物)之源。萬法就在這個“心”上映照、顯現、敞亮。所以美學家宗白華說:“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這說明,在中華美學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這個“心”不是實體性的,而是最空靈的,正是在這個空靈的“心”上,宇宙萬物如其本然地得到顯現和照亮。也就是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認識,而是體驗。所以,中華美學認為美的本體是“意象”,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構建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作為審美對象,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義的“美”。

  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圖為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舞蹈《只此青綠》(左上)、《碇步橋》(右上)、《錦鯉》(左下)、《喜上枝頭》(右下)。這些舞蹈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成為展示中華美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觀念,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心靈的創造,重視人生意義的追求。這個特點至少產生了兩方面重要影響:一方面引導人們重視審美活動、藝術活動與人生的緊密聯系,重視心靈的創造與精神的內涵;另一方面引導人們去追求心靈境界的提升,從而去照亮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二、在平凡中營造美的氛圍

  中華美學不僅滲透到藝術領域,而且廣泛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這種日常生活的詩化,早在孔子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論語》記載孔子很欣賞曾參父親曾點的生活方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就營造了一種美的氛圍。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風情,處處體現出中國人的安詳、平和、樂觀、開闊的內心世界,寄寓著中國人的審美情懷。

  比如,北宋時期繪畫《清明上河圖》,就體現了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清明上河圖》用寫實手法,表現真實的人和真實的生活,就像你親眼在北宋都城汴京看到了這一切:汴河、船只、虹橋、牲口、街道、酒店、貨攤。畫里滲透著人們對安定生活的滿足和美感,滲透著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物的愛好,滲透著一種毫無拘束的快活熱鬧的氣氛。這些普通的人及其生活場景,用不著美化夸張,用不著改頭換面,單憑本色就使人愉悅。《清明上河圖》正是通過藝術手法生動呈現了普通老百姓生活,顯示人的本真的美。

  再如,北京老百姓的休閑生活富有古都的特色,精致、適度而又悠然自得,滲透著一種“京韻”和“京味”。他們飲酒、品茶、放風箏、聽京劇、捏泥人、畫糖畫……生活中不失情趣和快意。他們喜歡養鴿子,制作精美的鴿哨。民俗學家王世襄說,天空中鴿哨的聲音深入于人們生活之中,已成為北京的一個象征。“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們從夢中喚醒,不知多少次把人們的目光引向遙空,又不知多少次給大人和兒童帶來了喜悅。”這是北京老百姓的一個美感世界。

  《清明上河圖》表現的古代老百姓的美感世界和北京老百姓的休閑生活告訴我們,中國老百姓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著意營造一種美的氛圍。這種對美的追求和他們對生命的追求是連在一起的:要活得有意味、有情趣。正因為有強烈的對生命和美的追求,中國老百姓在歷史上不管經歷多少艱難困苦,依然能生存并生活下來。這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的體現。認清這一點,對于認清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極為重要。

  三、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中華美學在自然美的觀賞上也有自己的特點,認為萬物之生意最可觀,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

  中國傳統哲學是“生”的哲學。《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造生命。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仁是天地之生氣”,“生底意思是仁”。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要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至宋代,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顥說:“人與天地一物也。”朱熹說:“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這樣的話很多,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生態觀。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類)是一個大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正如程顥所說:“萬物之生意最可觀。”周敦頤喜歡“窗前草不除去”,別人問他為什么不除,他說:“與自家意思一般。”觀天地生物氣象,周敦頤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

  清代畫家鄭板橋的一封家書充分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然觀。他在信中說,天地生物,一蟻一蟲,都心心愛念。他認為這是天之心,人應該“體天之心以為心”。所以他反對“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人與萬物一體,因此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當作萬物的主宰。鄭板橋還談及,真正愛鳥就要多種樹,使成為鳥國鳥家。早上起來,一片鳥叫聲,鳥很快樂,人也很快樂,這就叫“各適其天”。這樣,作為和萬物同類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得到最大的美感。

  這種對天地萬物“心心愛念”和觀天地萬物“生意”的生命關懷,在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有鮮明體現。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他們畫的花鳥蟲魚,都是活潑的、靈動的、生意盎然的,營造的花鳥蟲魚的意象世界,是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世界。

  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晉宋之際的名士陶淵明有詩云:“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寫出了天地萬物各適其天、各得其所的狀態。唐宋詩詞中處處顯出花鳥樹木與人一體的美感。如“山鳥山花吾友于”(杜甫)、“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王維)、“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等。很多詩歌充溢著對自然界的感恩之情,如杜甫《題桃樹》:“高秋總饋貧人食,來歲還舒滿眼花。”就是說,自然界不僅供人以生命必需品,而且還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追求人生的崇高價值

  中華美學認為,審美活動不僅可以從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而且還可以引導人們有一種高遠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關于人生境界問題,學者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境界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它包括一個人的感情、欲望、志趣、愛好、向往、追求等,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

  從表面看,大家共有一個世界,實際上每個人的世界是不同的。馮友蘭舉例說,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質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某些地質構造;其一是歷史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的是某些歷史遺跡。因此,事物雖同樣是一個事物,但對這二人的意義是不同的。所以說,每個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說,每個人有自己的境界。同理可言,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境界,就意味著他會過什么樣的生活。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對于每個人的意義也就不同。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表現為內在的心理狀態,中國古人稱之為“胸襟”、“懷抱”、“胸懷”;表現為外在的生活方式,中國古人稱之為“氣象”、“格局”。“胸襟”、“氣象”作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虛”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實際上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別人能夠感覺到的。

  人生境界在三個層面都會得到體現,即生活層面、事業層面、審美層面。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細節,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態、生活風格和文化品位。當然,工作和事業,也會反映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反映他的胸襟和氣象。從審美層面看,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審美追求,從他的藝術愛好,一直到他的穿著打扮,都體現一個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如果他是一個藝術家,那么他的藝術作品,一定會體現他的人生境界。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受到推崇,不僅因其極高的藝術水準,更因其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舍生取義的氣節和風骨。中華美學從來認為,藝術作品品格和藝術家品格是統一的,詩品、書品、畫品出于人品。

  總而言之,審美活動可以從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但歸結起來,是引導人們有一種高遠的精神追求,是提升人的境界。中國古代思想家歷來強調,不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或者說更重要的,還要注重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象,也就是要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崇高價值。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中華美學精神不是一個既定、靜止的存在,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集合體。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為基礎,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責編:劉夢甜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二十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打通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堵點,引領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
2025-08-15 15:58
面對“內卷”困局,平臺經濟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而轉型的主題詞應該是“創新”和“價值”,它們是平臺企業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回溯黨的來時路,展望黨的新征程,我們需要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5-07-02 09:25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