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亞男
近年來,花朝節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節日,逐漸重回大眾視野,并且熱度逐年攀升。在山東濟南,2025年第四屆花朝節聯動全城十余處公園景區、鄉鎮街道,活動從3月中旬持續到5月初,“賞花經濟”成為泉城春色的生動注腳;在上海靜安,花朝節與城市半馬賽事聯合舉辦,將運動場景“植入”花海,同時還引入二次元IP,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文化體驗新場景;在重慶璧山,啟動了果蔬采摘、生態觀光與藝術體驗相結合的“田園花朝節”,助推鄉村振興……花朝節的火爆出圈,引領“春日經濟”持續升溫,構成文化與經濟雙向賦能的生動實踐。
綿延千年的風雅傳統
花朝節相傳為百花生日,又名“花神節”,一般于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花朝節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代迎春神、祭春神的習俗,至唐武則天時期開始盛行于貴族女性之間。宋代市民階層崛起,隨著市井文化的高度繁榮,花朝節在民間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為堪比元宵節的民間大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彼卧越?,民間花朝節俗與花神信仰逐漸結合起來,花朝節又被賦予“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的寓意。明清兩代花朝節俗臻于極盛,成為上至廟堂、下至草野普遍歡度慶祝的娛樂性節日,花神的形象也十分深入人心,在《牡丹亭》《聊齋志異》《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都有關于花神的形象描寫。
花朝節的傳統習俗很多,除踏春賞花外,還有簪花、撲蝶、挑菜、曬種祈豐、制作花糕等?;ǔ澕耐辛斯艜r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詮釋了中華文化中綿延千年的風雅傳統和浪漫情懷。“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鼻迦瞬淘频倪@首《詠花朝》是對舊時江南民間慶賀花朝風俗盛況的生動寫照。然而清末以后,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和社會動蕩,花朝節漸趨衰落,不復古時盛況了。
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花朝節重又煥發新生。從最初漢服愛好者的小眾自發集會,到當下規模盛大的漢服巡游、花神評選等系列活動,古老的花朝節已然綻放出全新的時代光彩。如今在全國各地,花朝節已經成為融踏青賞花、文化體驗、新潮消費等諸多元素為一體的春日盛典。
“一朵花”喚醒一座城
惠風和暢,萬物復生,每一枝綻放的鮮花都是春天寫給大地的頌詩。以花為“媒”,花朝節有效激活城市消費經濟“一池春水”,加速轉型成為多元業態深度融合的城市文旅經濟新增長點。這背后折射出花朝節對當下社會情感訴求、審美取向與消費偏好的“精準拿捏”。
花朝節觸達了集體內心情感訴求。當春日漸暖,社交媒體上“一萬次春和景明”的刷屏不僅抒發著網友對美的熱愛和“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希冀,更是傳遞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ǔ潫o疑為這種春日獨有的昂揚風尚提供了一個情緒表達的端口。漢服彩衣裙袂飄飄,民俗體驗古風盎然,文化市集融合了文藝情調和市井煙火,這一切都與花紅柳綠的春日美景相得益彰。漫游其間,得享浮生閑情雅致,既有效紓解了平日的生活壓力,又滿足了人們求新求奇的心理。對于年輕人而言,傳統節事活動還創造了新的社交場景,通過線下參與、線上打卡分享等培養了新的社群情感記憶。
花朝節順應了國風盛行的審美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歲月淘洗所形成的獨特意蘊和東方美學,是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脈中的基因密碼。如今“新中式”審美成為時尚前沿,日益塑造出一種返本開新的審美生活方式,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花朝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于無聲處喚醒了每個人文化基因中的認同和熱愛,撬動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ǔ澋幕鸨墙陙韨鹘y文化復興的一個春日樣本,它通過對古典文化符號的現代性表達,促進了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為快節奏、同質化的平凡生活注入了詩意和美感,亦回應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流行趨勢。
花朝節契合了人們的消費偏好?!霸撌∈≡摶ɑā背蔀楫斍皞涫苣贻p人追捧的消費態度,“消費降級”的背后,其實是消費觀念的“升級”,人們不再盲目追求“大牌”“高端”,而是更注重消費體驗和性價比。為情緒付費、為愛好買單,“悅己消費”成為流行趨勢。繁花盛景激發的情感共鳴能夠轉化為積極的消費心理,是推動“春日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ǔ濁尫帕恕磅r花+”的無限可能,結合“非遺”“手造”“游藝”等多種元素進行創意新造,打造了更加開闊、多元的文化生活空間,豐富了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供給,提供了全新的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高度契合了當下流行的消費習慣和季節性的消費需求。
以文化賦能“春日經濟”花樣前景
游春賞花自古以來便是風雅之事,不僅花朝節是綿延數千年的古老“文化IP”,春日風物在中華文化中亦多是內涵豐富的意象化身。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深入推進,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效應顯著。通過文化元素來提升春日各類經濟活動的品質、價值和吸引力,能夠進一步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深度發力,助推“春日經濟”一路繁花。
一是解碼文化基因,強化春日文化標識。進一步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轉化,將傳統文化與游春、賞花等場景深度嵌合,讓生態資源升華為美學符號,以富有辨識度和記憶點的春日文化標識開啟關于春日的全新想象。一方面,通過文化科普、生態研學、民俗體驗、趣味競答等活動深化文化認知,讓“走馬觀花”的游覽行為變為“陌上花開緩緩歸”的深度探尋。另一方面,以現代元素重構傳統文化符碼,打造“春日限定”文化消費場景和商品,提升消費品質,精準回應人們追求“生活儀式感”的心理需求。
二是講好春日故事,重構文化消費體驗維度。當“想你的風”吹出文旅同質化的尷尬困局,新疆阿勒泰的詩意棲居、山西古建筑的火熱出圈顯示了敘事創新賦能經濟發展的強大能量,好故事才是最持久的消費“催化劑”。因此,應以敘事思維創新發展模式,比如通過融合地方傳說、名人等各類文化資源,將美景串聯為網狀敘事空間,打造春日“故事宇宙”,人們可通過角色扮演、觸發劇情、解謎游戲等方式參與其中,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由此構建起人與自然生態、地方文化的情感連接與文化認同,進而將春日流量轉化為可持續的在地體驗,使“春日經濟”獲得穿越季節周期的發展勢能。
三是拓展多元業態,延展“春日經濟”鏈條。近年來“文化+”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當其植入春日場景,能夠釋放出融合創新的乘數效應。比如,以“文化+美食”煥新傳統餐飲業態,跟著《詩經》吃春菜、春日“漂亮飯”等熱點話題提供了產品供給新思路;以“文化+科技”打造虛實共生的春日文化景觀,虛擬現實技術使古人春日雅集與現代實景的疊加成為可能;以“文化+體育”喚醒春日活力,與踏青游園相結合,開發趣味性強的傳統體育項目;等等。充分發揮文化要素的整合拓展能力,推動“春日經濟”從“看一次花”的短期消費向“玩一整天”的多元體驗轉變,從而帶動從衣食住行到游購娛的全鏈條發展新動能。(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