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尹柏雙(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院長)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深刻闡明了耕讀文化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關鍵地位,更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為我們明確涉農高校在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如何培育和增強這種“軟實力”提出了一個全新課題。
從歷史文化角度看,“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華夏大地傳承千年、源遠流長。“耕以養身,讀以明道”的相輔相成已成為探尋中華文化發展不可替代的路徑。從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到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描繪出的耕讀實景,耕讀文化已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但是,在強化對耕讀文化的認知過程中,僅僅視其為一種生活方式是遠遠不夠的。要認識到,耕讀文化所蘊含的勤勞質樸、敬畏自然、求知進取等精神內涵,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養,也是我們從現實的發展需求出發,培養時代新人,不斷放大這種“軟實力”的重要依托。
對此,我們必須從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努力探索將傳統文化變成發展“軟實力”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寄語同學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這為涉農高校“新農人”培養指明了方向。
東北地區作為全國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東北振興,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和現代化大農業的全產業鏈發展,其關鍵在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東北地區涉農高校要堅持“強農興農”己任,樹立“知農愛農事農”育人理念,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著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三農”情懷,能夠扎根區域、面向基層、服務鄉村的新農人,使之成為新時代耕讀文化的傳承者、東北振興的生力軍。要實現上述目標,東北地區涉農高校應在以下三個維度上不懈發力。
文化鑄魂——弘揚耕讀文化,厚植新農人愛農情懷。深挖東北地域特色資源,構建“文化浸潤——實踐感知——精神升華”的教育閉環,實現耕讀文化知行合一的傳承。一是探索“顯性課程+隱性空間”雙軌浸潤育人,構建“基礎——拓展——創新”耕讀勞動實踐體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農耕文明智慧,親歷“鋤禾日當午”的艱辛,感悟傳統農法與現代農業的碰撞,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大地上的生動實踐;二是汲取榜樣力量實現精神升華,激勵青年學子傳承農業先輩扎根黑土地服務“三農”的精神和“耕以養身,讀以明道”的文化,厚植“愛農興農”情懷,這種情懷,既是對土地的赤誠,亦是對時代的擔當,讓新農人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
教育筑基——優化專業教育,夯實新農人興農本領。聚焦東北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求,構建“學科融合+模塊貫通+實踐創新”的育人體系,培養既懂傳統農學又精現代技術的復合型新農人。一是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壁壘,突破傳統農學單科局限,開設融合現代信息化、數智化的交叉學科課程,在“沉浸式”耕讀實踐實訓中讓學生系統掌握“耕——種——管——收——加——銷”全鏈條現代技術手段,實現“農業+IT”復合型人才培養;二是專業精準對接特色產業,圍繞黑龍江大豆專業方向開設相關高階課程,助力“中國大豆看龍江”戰略,聚焦吉林玉米產業方向研發高效栽培與精深加工技術,推動“黃金玉米帶”產業升級,錨定遼寧設施農業環境調控與新品種選育,破解北方冬春蔬菜供應難題,提升解決復雜農業問題能力,服務現代化大農業高質量發展。
實踐賦能——深化產教融合,錘煉新農人事農能力。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讓新農人在黑土地上學以致用、創新突破。一是搭建“政校企院所”協同育人載體,圍繞現代化大農業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將生產、教學、科研、實踐、應用相結合,健全各方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優化模塊化、個性化課程體系和綜合實訓環節,共建科研創新平臺、實踐教學基地、實習就業基地等,提升協同育人水平;二是構建“政校企院所”協作長效機制,創新“多元育人”范式,政府發揮組織、引領、指導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優勢助力企業突破技術瓶頸,企業開放生產場景,提供實習實踐和就業崗位,建設“雙導師”團隊,實施“訂單制”“師徒制”培養,開展“項目化”實戰訓練,錘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轉化成果”的實踐創新能力,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實現“招生即就業”的閉環培養。
黑土地孕育希望,耕讀文化滋養夢想。涉農高校當以耕讀文化為魂、以產教融合為徑,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農人,讓他們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綻放,為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