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維舟(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當前,數字化浪潮深刻重塑傳播格局,黨的創新理論傳播面臨著內容深度與傳播廣度、理論高度與接受效度、體系完整性與載體創新性的三重張力。要破解這些結構性難題,亟須構建體系化研究、場景化傳播、協同化推進的“三維架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闡釋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實踐自覺。積極推進“三維架構”的理論創新實踐進程,迫切需要以學理深度筑牢思想根基、以技術革新重構表達形態、以制度創新優化生態系統,共同構成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實踐路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傳播范式
錨定“百姓需求”傳播坐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數字時代,技術重構信息生產、分發與接收的全鏈條,深刻改變理論傳播的底層邏輯,受眾的主體性差異與網絡社會的認知差序格局使得傳統的單向灌輸式傳播呈現邊際效應遞減。同時,數字媒體的技術賦能進一步消解了傳者/受者的二元對立,并催生“主體間性”傳播的互動生態。
在此背景下,理論傳播效能的提升必須把握認知適配、場景嵌入、情感共振三重規律,構建分眾化與交互式相融合的新范式。西安市“理潤西安”黨建工程通過引入“直播問政+理論解讀”“千名網絡理論宣傳員”“理論傳播積分制”等模式充分激發群眾的主體意識,形成“人人參與傳播、人人共享成果”的生動局面,推動理論學習實現從“我說你聽”到“你我共創”的轉變,充分彰顯了將人民置于傳播中心的理論自覺。
筑牢“內容為王”理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這要求我們從歷史脈絡、實踐邏輯、國際比較等多維度開展理論內容的系統性研究。同時,理論傳播的本質是思想對話,黨的創新理論要傳得開、傳得廣、傳得深,根本在于構建既“接地氣”又“抵人心”的內容體系,當學術深度與現實溫度深度融合,理論便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認同。
理論傳播應該如何實現在內容供給方面從宏大敘事到精準滴灌的生命力重塑?答案是運用“解碼”與“轉碼”的藝術,將深邃思想、宏大戰略轉化為契合網絡傳播規律、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話”“家常話”“青春話”。西安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推出的《理論面對面》節目通過情境式、場景式、文藝式、末端式、云端式五大宣講新模式,以年輕化、藝術化、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將理論的強大力量從“激勵口號”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鮮活實踐。學理化闡釋與實踐同頻共振,極大提高了欄目傳播度、參與度、點贊率。
注入“技術體系創新”的傳播動能
實現渠道融合與有效觸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這一重要論斷為理論傳播的渠道創新指明了方向。實現黨的創新理論有效觸達,關鍵在于構建智能主平臺、社交新陣地、線下數字場景三位一體的融合傳播網絡,使理論穿透信息迷霧直抵人心。
做強智能主平臺是構建融合傳播體系的戰略支點。西安市依托“學習強國”平臺用戶畫像構建分眾傳播矩陣,深入研究不同群體的信息接收習慣、認知特點和情感共鳴,推送秦腔、動漫、說唱等特色融合內容,生動詮釋了“精準滴灌”的傳播效能。激活社交新陣地是融入青年“朋友圈”的關鍵路徑,需深度布局社交媒體平臺,鼓勵創作具有網絡感與煙火氣的理論產品。賦能線下數字場景是打破時空壁壘的創新實踐,運用VR/AR、元宇宙技術可打造可感知、可互動、可體驗的理論學習場景和情感浸潤場域。八路軍西安市辦事處紀念館“我要去延安”主題展采用全息投影、藝術場景、沉浸交互體驗等舉措提升游客參與度,增強情感共鳴。這些實踐充分印證,當借助數字技術以歷史場景具象化、抽象理論敘事化、認知過程具身化三重路徑深化傳播,理論便從文本闡釋升維為生命體驗。
平衡技術效能與價值理性。技術創新為理論傳播注入智能化力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可用于打造集內容生產、聚合分發、效果評估于一體的智能化理論傳播平臺。但智能媒體技術應用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信息繭房效應,引發窄化認知視野、隱私采集引發倫理爭議、過度個性化消解意義深度三重風險。
化解這些風險需構建“價值為體、技術為用”的辯證框架,確保理論傳播的創新技術實踐中植入批判性維度,在傳播過程中充分考量算法邏輯與認知深度的辯證統一、虛擬沉浸與歷史真實的有機平衡、數據驅動與主體尊嚴的協同并進,并通過主流價值權重嵌入、數據脫敏治理、人工審核制等糾偏手段,彰顯技術向善的價值準則,使智能傳播始終服務于真理傳遞的本質使命。
構建“深度協同發展”的傳播生態
全鏈互動的內化于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在內容生產階段,通過設計激勵機制,動員用戶參與創作分享學習運用理論知識的真實案例與感悟,形成源自實踐、回歸群眾的“故事庫”,增強理論說服力。在精準推送階段,通過構建理論傳播效果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內容觸達率、用戶停留時長、互動情感傾向、分享路徑等關鍵指標,繪制不同群體的認知圖譜與需求熱點,為傳播策略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在反饋優化階段,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對理論傳播中的熱點、疑惑、誤區,通過人機協同的工作方式在線答疑、直播解讀、靶向網評,及時廓清迷霧、批駁謬誤,形成“傳播—反饋—研判—優化”的完整閉環,確保理論傳播始終精準回應時代之問、人民之需。
生態系統的協同再造。通過多元主體價值共創形成深層次的資源整合。如“理潤西安”聯盟通過西安市委宣傳部統籌高校、媒體、企業資源,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破解了資源碎片化難題,構建了“市級平臺統籌+區級特色運營+社區終端觸達”的三級傳播網絡。市級層面開發“理潤西安”智慧理論學習平臺,整合政策解讀、視頻課程、互動問答等功能,接入全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數據,實現理論闡釋與民生訴求辦理的聯動;各區縣依托本地特色打造子品牌,如雁塔區推出“理論快遞”小程序,用戶下單即可預約黨員志愿者上門宣講;社區層面則利用智慧屏、微信群、“學習強國”社區學習角等終端,構建“15分鐘理論學習圈”。
在數字文明加速演進的新征程中,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是鞏固黨的執政根基、凝聚民族復興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賦予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神圣使命。唯有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將數字技術的澎湃動能與理論內容的真理力量深度融合,不斷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制、機制,才能有效克服數字時代的傳播挑戰,真正打通理論武裝的“最后一公里”。
從“內容供給”到“意義共建”范式轉型、從“技術工具”到“傳播生態”思維轉型、從“單向治理”到“多元協同”機制轉型的西安實踐為數字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提供了有益探索。伴隨著秦腔唱響時代新聲、VR重現紅色記憶、彈幕匯聚民眾智慧,注重面向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在潤物無聲、引人入勝上做文章、下功夫,讓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傳播得精準而富有吸引力,浸潤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通過融入日常敘事、情感結構、文化基因,真正實現在數字浪潮中筑牢思想之基,為民族復興匯聚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