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北師范大學)常務副主任、教授);陳建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研究員)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強化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深化推進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僅是提升教育強國建設質量的關鍵,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我國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躍升的戰略先導。
扎根中國大地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教育強國建設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提出的國家重大戰略,高等教育強國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命題,承載著中國躋身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理想、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建設什么樣、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并對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時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沒有超越時空的高等教育強國標準,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等教育強國模式,高等教育強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展現出不同的特征。基于此,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繼承中國傳統、面對中國問題、服務中國發展、塑造中國特色大學精神。充分總結挖掘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與不足,有效利用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等方面良好的發展態勢,充分發揮我國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的聰明才智,遵循中國高等教育規律,用中國智慧、中國實踐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更好更快發展。
精準定位新時代高等教育
強國建設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科學界定了教育強國建設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路徑,深刻闡述了教育強國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舉措和戰略任務。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秉持教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錨定建成教育強國這一偉大戰略目標,就必須深入理解并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準確判斷。
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政治屬性是教育在維護國家政治穩定、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傳承以及實現國家核心利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政治屬性是教育強國的首要屬性,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系統部署、協調各方、有的放矢的組織保障,也是確保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的力量源泉。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面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與深刻復雜的社會環境,我們要站在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的角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落實教育的根本任務。
堅持教育的人民屬性,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的人民屬性體現為教育在促進人的社會化、提高個體綜合素質、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公平和提升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教育為人民,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神圣職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黨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場和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生動詮釋。
堅持教育的戰略屬性,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教育的戰略屬性發揮著教育在國家長遠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國家富強始于教育、興于人才、盛于科技,教育的戰略屬性既是教育強國的核心使命與時代任務,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立足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任務而作出的科學論斷和戰略部署。
基于系統觀念加快高等教育
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高校既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也是促進各民族青年大學生交流互鑒、深化認同的最佳場域。
中國獨特的文化、歷史、國情與發展道路,決定了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其一,堅持學校黨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統領地位,充分發揮黨委書記履行好領導職責的功能。要按照“完善頂層、把握主線、聚焦主題、強化聯動、注重實踐”的總體制度設計思路,建立健全宣傳、學習、教育、監督以及評價機制,明確各個學院、部門承擔的具體職責,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通過黨委直接領導下的組織、宣傳陣地,打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的細微處感知意義、體驗崇高,促進中華文化的心靈浸潤和個人價值取向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使得大學生浮躁飄蕩的心靈有所依歸,茫然無措的行為知所取向。其二,深刻領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高校以文化人的首要目標,也是社會對高校的首要期許,“樹人”就是不僅要讓青年大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有信念、有擔當。大學生的夢想始于勤學善思,既包括對知識與技能的研讀和精通,也體現于對國家現狀、社會民情以及人生經驗的感悟與反思,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與實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與素養,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堅定理想信念,從而激發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其三,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信仰之基。中國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中國獨特教育實踐的文化根基與自信之源,形成了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軟實力”。教育實踐的獨特性決定了我國教育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我國歷史文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意味著我們無法復制其他任何國家的教育發展道路,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必須厚植于中國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全面理解高等教育強國的時代特征,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宗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觀點之一,是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觀點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其中之一要義即為“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系統發展理念,就是以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發揮高等教育強國在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驅動引領作用,為構建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發揮牽引作用,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一是要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在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的有效銜接。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各展所長,促進技術與成果轉化,推動教育成果服務社會發展,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二是要持續革新人才培養觀念,加強政府政策保障與經費支持,打通拔尖創新人才涌現通道。推動高校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堅持以科技創新與國家需求為導向,拓寬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基礎學科優先發展路徑,推動交叉學科融合創新,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領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三是要以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助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推動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以ChatGPT和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為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應用,促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國際合作等教育生態全面重構。通過線上平臺、虛擬課堂、智慧教育的應用,實現更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確保每個學生在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推動教育系統的全面升級迭代,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系統原則視角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研究”(22VSZ15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