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周丹(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一重要論述不僅蘊含豐富的理論內涵,而且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物質貧困和精神貧乏均背離社會主義本質規定。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重視經濟建設的基礎性作用,而且重視文化建設的精神引領作用。這種兼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范式,實現對“單向度”現代化范式的超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既是對唯物史觀的繼承發展,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兩者關系的明確回答。
對唯物史觀的繼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強調“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靈活運用,是對唯物史觀關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辯證關系原理的繼承發展。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基礎條件”,人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滿足自身生存、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僅如此,勞動還使人擺脫了原始社會的蒙昧與無知,為精神文明的萌發提供了客觀條件,由此誕生了道德、哲學、藝術等精神生產成果。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總是通過勞動的對象化機制塑造著同自身相適合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內容與形式。因此,即便觀念上層建筑可能具有多樣性與超越性,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人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改變自身思維方式的產物,由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所決定,并隨著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深刻揭示了物質文明的基礎性地位。
精神文明引領物質文明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力。精神文明作為人類精神成果的總和,能夠通過觀念引領、價值導向、文化凝聚等方式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方向指引與動力支撐。社會發展實踐證明,人們變革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固然受制于地理、人口等客觀因素,但同時也受到人類的認知層次、理想信念、道德水準等精神因素的影響。科學的認知結構、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的價值取向,能夠激發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提升物質生產活動的質效。這種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轉化的機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充分驗證。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辯證統一的。兩者協調發展符合人類社會演變的歷史辯證法,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要以辯證思維把握兩者關系,既不脫離物質基礎空談精神建設,也不因物質發展任務繁重而忽視精神引領,而是在尊重“物質決定精神”這一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釋放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能動作用,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兩者協同進步。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這一鮮明特色貫穿始終。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縱覽西方文明發展史,西方現代化進程體現為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發展的過程。資產階級曾借助理性啟蒙打破了禁錮人們思想的囚籠,但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以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殖的發展模式,無可避免地使西方現代化陷入資本拜物教的泥沼。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這種金錢至上的畸形義利觀,“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使人忽視了自身精神世界的真實需要,物質堆砌與精神貧瘠形成強烈反差。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存在著無法彌合的巨大裂隙。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一條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聯系的發展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正是其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要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科學展望,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必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進行勞動服務于資本增殖。這種異化勞動使人的肉體遭受規訓、精神遭受摧殘,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漸行漸遠。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遵循“資本至上”的西方現代化,其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在物質上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又在精神上增進人民的幸福感。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立足“兩個大局”的時代要求。當今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與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面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放眼國際,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逆流涌動,一些西方思潮試圖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對我國形成挑戰。立足國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出新的時代要求。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人民群眾新期待更為豐富,對物質、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標準。面對“兩個大局”,必須以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精神文化作支撐,才能勇立時代潮頭,引領未來發展。
找準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是空中樓閣,只有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理論應然轉化為實踐必然,才能切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第一,夯實發展基礎,推動物質富足。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將失去生長的土壤。著眼當前,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物質文明建設,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產學研聯盟建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跨學科能力,服務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科技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創新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激發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活力。
第二,堅持價值觀引領,促進精神富有。要在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增強凝聚力,為精神“補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其滋養人心的作用,讓文化事業在新時代獲得更大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精神層面的需求。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體悟精神文明,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三,踐行人文經濟學,在實踐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文經濟學強調文化與經濟有機結合,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發展人文經濟學,一是堅持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既是經濟發展的承載者與驅動者,也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和踐行者,是經濟主體和文化主體的結合。二是重視文化要素的經濟潛力,實現文化經濟化。隨著人們對精神需求愈加重視,文化能夠轉化為經濟形態,形成文化產品、構成文化產業,展現出創造經濟價值的無窮潛力。三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導經濟活動,實現經濟文化化。經濟的本義是經世濟民。我們要弘揚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牽引下,煥發出經濟活動的巨大人文價值,實現文化與經濟的交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