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高笑天(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2025年4月,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系統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周邊工作的成就和經驗,科學分析形勢,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周邊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既是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關系的體現,也是我國開展周邊工作的指導性方針。
價值共識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石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經濟合作與政治互信的實踐支撐,也離不開價值共識的理論引領。價值共識作為文化互鑒的深層成果,能夠為共同體建設提供認知基礎與倫理規范,使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家在“和而不同”中形成可持續的合作框架。
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我國與周邊有著友好交往歷史。“和合”文化一直貫穿其中,這對于打破民族國家的文明壁壘,維護和平、穩定、發展的周邊關系,實現“大同”的人類社會理想狀態,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思維導向作用和系統理論引領作用。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內在價值追求正是“和合”文化內涵的現實彰顯,對“親仁善鄰”傳統的傳承創新。這種對和平、發展、共贏的追求,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理想,也是周邊及世界各國熱愛和平的人民的共同意愿。
文化互信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求
在當前國際格局深刻變革與區域治理體系重構的背景下,文化互信作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求,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在認知層面,文化互信消除了文明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不同文明間的理解障礙往往導致周邊國家對彼此政策意圖和發展道路的誤判,進而形成深層次的戰略猜疑。通過促進文化互信,一方面能夠幫助各國超越意識形態藩籬,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理解彼此的發展模式選擇;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出基于共同文化認知的思維框架,使各方在區域事務中形成相近的價值判斷標準。這種心理層面的相互理解與認同,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因發展差異導致的信任赤字,更能為深化區域經貿合作、安全對話和人文交流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最終推動形成“和而不同”的區域合作新格局。特別是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種基于文化互信形成的認知共同體,將成為維系區域合作穩定性的重要精神紐帶。
在實踐層面,基于文化互信形成的價值共識可以顯著降低區域合作中的制度交易成本,這一點在RCEP框架下的經貿合作和瀾湄流域的環境共治中已得到實證。RCEP成員國基于文化圈共有的協商一致傳統,在規則制定中形成了獨特的“亞洲方式”,大幅減少了談判過程中的制度摩擦。實踐表明,文化互信不僅能夠簡化合作程序、提高決策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培育出主動履約的合作文化,使國際協議從紙面文本轉化為切實行動。
在戰略層面,面對單邊主義抬頭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文化互信所構建的“軟性約束”能夠增強區域國家間的戰略韌性,使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政策宣言轉化為制度實踐。因此,深化文化互信不僅是應對當前區域合作困境的務實選擇,更是實現周邊命運共同體從理念倡導到機制化運作的關鍵轉化路徑,其實質是通過文化認同的建構形成具有韌性的區域合作新范式。
新時代我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在文化層面取得顯著成就
對周邊國家的教育文化援助力度不斷加大。2013年,中國政府承諾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來華留學生政府獎學金名額,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2017年,中國設立了“絲綢之路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學生來華學習,近200所中國高校納入此項目。“中國-東盟交流專項獎計劃”在向東盟10國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基礎上,在2016至2018年期間新增1000個新生名額。同周邊國家增強學生的跨國流動和青年的跨文化教育,是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不同文明間相互理解和聯通的重要力量,也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橋梁紐帶。
同周邊國家的民間友好交流不斷加深。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框架下,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游戲展、中國-東盟友好合作主題短視頻大賽、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等接連舉辦,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交流發揮積極作用。
未來需夯實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機制,促進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是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發展的支柱之一,是夯實雙方友好民意基礎的重要途徑,需要將加強人文交流作為增進民眾對周邊命運共同體認知的重要渠道。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論壇,利用好半官方與非官方的多軌道途徑,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對話與學術交流,擴大國家間學者的溝通,做好增信釋疑工作。此外,人文交流機制要如何構建、如何進行實踐等,都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因此,有必要通過價值觀創新、理論創新和戰略政策創新等方式,為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理論指南。
同時,立足新時代發展需求,與時俱進地創新人文交流機制,構建數字化平臺,在傳統文化交流基礎上,重點拓展職業教育、公共衛生、減貧治理等民生領域的務實合作。政府層面需實施“精準傳播”戰略,一方面發揮主流媒體、社交媒體、影視作品等多元傳播渠道的協同效應,以對象國民眾易于接受的話語體系,生動闡釋“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應建立跨國聯合研究機制,支持智庫與高校開展合作研究,通過數據化、案例化的方式,客觀呈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合作成果對當地民生改善的實際效益,從而在輿論場中形成良性傳播鏈條,為深化區域合作筑牢民意基礎和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