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文圣(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近日,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通過約束權力、反對“四風”、強化群眾路線,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黨群關系提供了制度性約束和行動指南,這是確保黨執政根基穩固的重要保障。其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奢靡之風、廉潔從政、工作作風務實的精神實質深刻體現了黨的人民立場。
把握人民愿望 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任務,大力弘揚真抓實干作風,推進工作要實打實、硬碰硬,解決問題要雷厲風行、見底見效,面對難題要敢抓敢管、敢于擔責。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規范性約束,體現了黨深化對執政規律認識的理論自覺,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黨對人民愿望的深刻把握。當公共權力脫離群眾需求演變為自我服務的工具時,就會產生文山會海、空泛表態等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滋生推諉扯皮、層層加碼等背離初心的官僚主義。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通過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三個層面把握人民愿望。在價值層面,確立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將抽象的人民立場轉化為具體的考核指標;在操作層面,構建問題導向的糾偏機制,通過持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保持制度活力;在監督層面,形成上下互動的制約網絡,既防止上級決策脫離實際,又避免基層執行扭曲變形。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根植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通過將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納入制度化軌道,構建起新型政治生態系統,將對干部政績的評判標準從對上負責轉向對下負責,政策制定的邏輯起點從領導偏好回歸人民愿望,權力行使的價值取向從管理控制升華為服務賦能,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實現了執政合法性與有效性的歷史辯證。
維護人民利益 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將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確立為嚴肅的政治紀律,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的深刻詮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倫理建構中對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辯證統一。當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化時,就會產生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等消解斗志的享樂主義,滋生鋪張浪費、揮霍無度等腐蝕根基的奢靡之風。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通過遏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三個維度維護人民的利益。在價值維度,堅守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將為民宗旨具象化為黨員干部日常行為準則;在制度維度,建立標本兼治的約束機制,通過日常監督與專項治理相結合的體系持續壓縮特權空間;在文化維度,構筑內外聯動的監督格局,既運用黨內紀律審查防止個人行為失范,又借助群眾輿論監督遏制不良風氣滋生,形成立體化防腐拒變生態。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奢靡之風的精神,深化了對“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的路線實踐,從政治哲學層面重構了公共權力與人民利益的價值排序,實現了“破”與“立”的辯證統一,既通過剛性約束破除特權思想滋生的物質基礎,又通過價值重塑確立人民利益至上的執政理念,將抽象的人民立場轉化為可操作、可監督、可評價的治理標準,從而在政治實踐中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價值承諾。
集中人民智慧 強化基層調研與群眾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將密切聯系群眾與強化基層調研確立為嚴肅的政治責任,本質上是對黨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賡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把握歷史經驗與時代要求的辯證統一。當群眾觀念淡漠、公仆意識弱化時,就會產生脫離群眾的最大危險;當調研作風虛浮、決策機制僵化時,就會產生“拍腦袋決策”的主觀盲動。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通過強化基層調研與群眾聯系,在三個向度集中人民智慧。在價值向度,彰顯人民主體的政治立場,將抽象的群眾路線轉化為具體的民意采集機制;在方法向度,創新調研范式,通過蹲點調研、走訪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把握民生脈搏;在機制向度,完善問計于民的決策程序,既建立常態化民意反饋渠道保障政策精準度,又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參與體系提升治理透明度。改進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深植于“實踐是認識之源”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現了知與行的辯證統一,既通過調查研究的“傳家寶”夯實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又通過虛心向人民求教,獲得源源不斷的實踐力量和理論智慧,將抽象的實踐觀點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可校驗的治理過程,從而在治國理政中切實貫徹“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工作方法。
站穩人民立場 倡導廉潔從政與作風務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將倡導廉潔從政與作風務實凝練為鮮明的政治標識,本質上是對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論深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征程中政治本色與執政根基的辯證統一。當權力觀扭曲、政績觀偏移時,就會產生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侵蝕公信力的腐敗行為;當思想作風虛浮、責任意識薄弱時,就會產生照本宣科、材料至上等重痕輕績、違背實事求是精神的本本主義。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通過倡導廉潔從政和作風務實,在三個維度站穩人民立場。在思想維度,強化拒腐防變的政治自覺,將抽象的反腐倡廉轉化為具體的權力監督清單;在實踐維度,構建防微杜漸的防控體系,通過廉政談話、風險排查、專項治理等方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制度維度,健全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既建立“不敢腐”的紀律威懾,完善“不能腐”的制約體系,又堅持“不想腐”的自我約束機制。倡導廉潔從政、堅持工作作風務實的精神體現了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既通過嚴明紀律規矩的硬約束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又通過求真務實的實踐路徑,汲取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道德力量和政治智慧,將抽象的廉潔理念轉化為有標準、有監督、有問責的制度安排,從而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切實貫徹“以廉促治、以實促效”的實踐原則。
中國共產黨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切入點,開創了新時代作風建設的歷史性實踐。這項制度創新不僅是對黨的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賡續,更是對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時代解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歷史意義在于成功破解了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防止脫離群眾的治理難題,通過把握群眾愿望,將抽象的為民宗旨具象化為干部選拔任用、政策效果評估的剛性指標,使“人民立場”不再是空洞口號而是可操作的治理工具;通過維護人民利益,形成了對“四風”等痼疾的高壓態勢,構建發現問題、防范問題、解決問題的制度鏈條;通過集中人民智慧,暢通民意表達,為政策制定提供源頭活水;通過站穩人民立場,倡導廉潔從政和作風務實,直指群眾痛點,讓人民群眾在作風轉變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通過將黨的自我革命與人民民主監督相貫通,既用黨內紀律約束權力運行,又用群眾監督倒逼作風改進,構建起內外協同的監督網絡。從領導干部“關鍵少數”到基層干部“神經末梢”,從決策制定到政策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編織的立體化黨建網絡,確保公共權力始終在為人民服務的軌道上運行,不僅鞏固了黨的執政根基,更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為世界政黨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