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炳權、孟慶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一項制度能夠穩定發揮作用,不僅要有科學穩固的構成基礎,而且要有良好的運行結構,也就是要具備明確的運行規則、準確的功能定位、規范的制度倫理。制度的生命在于運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并為治國理政提供支持,就在于民主與集中的運行規則、執政與參政的功能定位、權力與責任的制度倫理這三對范疇共同規制并引導了制度運行,保證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穩定有效。
民主與集中:確保既有堅強統一領導核心又有多方面政治力量支撐賦能的良性政治生態形成
這一對范疇揭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運行規則。一方面,這一規則可以降低內耗、克服分散主義、提升決策效能;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治國理政的科學性和長遠性。具體來看,在國家治理體系的總體格局中,中國共產黨居于領導地位并不斷加強自身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國理政不是簡單地商量事情怎么辦,更重要的是在商量之后把事情辦成辦好,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居中統一與協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在當今中國,沒有大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反觀西方多黨制,各方相互攻擊相互抹黑,為了自己黨派獲得執政地位,不惜采取各種手段破壞執政一方的治理成果。它既不是建設性反對也不是真心幫助,更不是認真監督,而是徹底耗散了國家治理的力量,磨滅了真正的國家意志,人民的需求被完全置換成為黨派的需求,更不要說如何執行“人民意志”,以至于“政黨競爭在政治極化和黨爭激烈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為反對而反對的否定性政治,并加劇社會的分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大的優勢也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切實避免了多黨制中群龍無首、一盤散沙、傾軋內耗、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局面。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對“國之大者”的一錘定音,不是建立在消除或壓縮其他政黨生存發展空間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各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發揮“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作用的基礎上,建立在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過程中開展包容性協商共治、多口徑民情集納、建設性意見反饋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的集中意見和力量,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是充分尊重各方意見基礎上的集中。中國共產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通過國家機構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堅持與各民主黨派溝通協商,而且是全領域多層次的協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從黨內選舉與黨內協商出發,主要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黨協商、政協協商以及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人大協商、政府協商和其他協商等方式,落實政治參與、利益表達、民主監督和社會整合功能,實現人民群眾利益”。因此,民主與集中這兩個方面的結合,確保了中國現代政黨政治形成一種既有一黨長期執政掌舵領航又有多黨全過程民主參與、既有堅強統一領導核心又有多方面政治力量支撐賦能的良性政治生態。
執政與參政:形成了有機統一、耦合互促的獨特關系樣態
這一對范疇揭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功能定位。一項制度被設計出來必然要解決一定的問題,其中,功能定位就是這項制度要解決問題的最核心體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部分,自然有著為治國理政服務的功能和要求。但作為政黨制度,它的主要矛盾不在于服務具體的治國理政環節,而是為治國理政提供背景性的或者平臺性的制度基礎,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執政與參政這一對范疇,即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功能定位就在于協調好執政與參政的關系,為執政與參政提供基本的運行平臺。就執政角度來說,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領導人民科學、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國理政。中國共產黨執政并不等同于包攬一切,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分析研判形勢變化或局勢進展,進而具體地科學地提出策略,再通過相關程序把策略落到實處,從而實現相應的目標。所以,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但不是政府機關,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是黨全面代替其他一切機關。
同時,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完全不等同于一黨制。在這一執政過程中,參政黨不是在野黨、反對黨,也不是旁觀者、局外人,而是全程在場、不缺席缺位的。“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發揮智力優勢、人才優勢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優勢,并能夠全過程參與決策制定和執行的政治空間,有利于聽到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整合各種決策資源和力量,實現國家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更好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現代民主政治發展。”也就是說,各民主黨派通過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以及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等環節,全面嵌入了中國共產黨執政過程之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新型政黨》白皮書指出,“民主黨派的基本職能是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同時也正是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使得治國理政的決策科學性和長遠性得到了更堅實的保障。各民主黨派真心真誠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充分發揮聯系紐帶的作用,及時為中國共產黨傳遞各方聲音,為中國共產黨決策提供支持和參考,更進一步促進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和科學領導,構成了國家治理的良性循環。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行為與參政黨的參政行為雖不是完全重合卻又高度互嵌互構,形成了有機統一、耦合互促的獨特關系樣態。
權力與責任:制度倫理成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行動行事的規范之一
這一對范疇揭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倫理。“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倫理的真實寫照。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天然地富集了更多的權力,自然地能夠調配運用更多的資源,但與此同時也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是巨大的,是所有政治力量中擔子最重的。集中的權力和重大的責任相互作用成為制度倫理,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行動行事的規范之一。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使命,努力探索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真理,自建黨之初就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并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百年來也從未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都不少,決不能掉以輕心。各種矛盾風險挑戰源、各類矛盾風險挑戰點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決定中國共產黨必須全面掌握、持續強化、有效集中權力這一為民之公器、治國之利器,否則,便難以實現美好愿景。
與之相伴相隨,權力是否富集與責任是否重大直接相關。中國共產黨掌握富集的權力,也承擔重大的責任,其中就包括要為中華民族政治文明和人類政治文明開新路、拓新局的責任。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真正把握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掌握了改造現實的強大武器,集合了足夠的權力,因此,它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共產主義,承擔的就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期許,更承擔著全人類的希冀。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內在的使命要求,也是權力富集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縱觀世界各國,沒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為人民生活帶來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解決了數目極其龐大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中國共產黨因而也就被賦予了極其重大的人類使命。在此,權力之富集與責任之重大在中國共產黨創造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有效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