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金鳳〔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創意學院講師)
非遺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深厚的鄉土情感,既是華夏五千年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智慧與精神標識。
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踐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文旅融合步伐不斷加快,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引領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潮流,重塑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當前,隨著“國潮熱”的興起,以非遺元素為核心的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如揚州漆扇、泉州簪花等,逐漸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熱捧的非遺文創產品,同時也充分彰顯出非遺文創產品在文旅融合中的巨大市場潛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也面臨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等發展瓶頸。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數字化轉型,形成以數字文創為核心的新型產業形態,不僅可讓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潮”起來、“活”起來、“火”起來,也可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基于文化內核的沉浸式設計,讓非遺文創“潮”起來
隨著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全息影像等技術的進步,“非遺文創產品數字化”逐漸成為網絡時代非遺文創產品創新發展的必然走向。借助數字技術設計非遺文創產品,不僅能讓參觀者深刻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還可讓非遺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成為文化旅游領域的新焦點。
深入挖掘非遺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化意象,借助數字化設計手段將非遺內容從靜態的物件轉化為可視可感的多維體驗,進而激活文化基因、賦能旅游發展。一方面,將非遺與當地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基于非遺的地域性、故事性特征,充分借助增強現實、3D打印等數字技術,設計可視化、立體化的非遺文創產品,充分展示當地非遺的文化脈絡和精神內涵。例如,“西江幻地”數字文創集章冊囊括了苗寨的十幾項非遺,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使游客用手機即可看到生動鮮活的非遺圖景,在滿足游客收集愛好的同時,帶給游客全新的文旅體驗。另一方面,針對文旅場景的多樣化需求,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取極具代表性和文化內涵的非遺元素,將其與旅游線路、景區空間和服務設施有機整合,開發沉浸式非遺體驗館、沉浸式夜游等體驗項目,形成強烈的文化記憶點和沉浸式打卡場景,使其成為引領非遺創新傳播和旅游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
基于用戶體驗的交互式設計,讓非遺文創“活”起來
近年來,簪花、漆扇、扎染等手工藝體驗項目日益受到追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反映出當代游客對于文化旅游的需求正在從以往單純的被動觀賞模式逐漸走向主動參與模式。
在此趨勢下,非遺文創的數字化設計需著重增強用戶深度體驗,主動融入互動性、參與感與個性化元素,推動游客從文化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進而在雙向互動中深化對非遺的認同與歸屬。一方面,設計者要結合受眾審美與心理需求,依托數字交互技術打造多層互動場景,讓游客通過觸屏操作、手勢感應等方式參與其中,建立與當地非遺的深層關聯。像“瓊窯夢旅”非遺旅游項目,將銅官窯與游戲融合,游客掃碼即可在虛擬情境中體驗制瓷流程,讓非遺以新穎的形式融入現代旅游。另一方面,可利用AR導航、動作捕捉等技術,將非遺元素植入住宿、餐飲、購物等文旅場景,讓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遺魅力。如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在莫角山宮殿腳下設置了較大的二維碼展示牌,游客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后便會有虛擬IP導游帶領游客游覽。當游客行至莫角山時,還可借助AR小程序“穿越時空之門”自由選擇中英文數字導覽員進行引導。
基于社交媒體的數字化營銷,讓非遺文創“火”起來
如今,數字技術正深度融入非遺文創產品,從構思設計、生產制造、配送售賣到使用感受的全產業鏈中,呈現出定制化設計、智慧制造、數字化供應鏈、智能經營與精確推廣深度融合的態勢。面對多元化、年輕化的文旅消費市場,需充分利用社交平臺的數字化傳播優勢,用更貼近用戶的新型傳播手段,提高非遺文創產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一方面,社交媒體作為文化旅游傳播的重要陣地,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即時互動能力,能夠快速鏈接不同文旅場景中的潛在游客與消費者。依托平臺的用戶數據分析功能,精準把握游客的興趣偏好、出游習慣及消費動機,結合非遺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制定分人群、分場景、分時段的個性化推送策略,可以確保產品信息精準觸達最有可能轉化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短視頻與網絡直播已成為當下游客獲取目的地信息和文化產品推薦的重要入口。因此,可充分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創作與話題傳播優勢,以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呈現產品的制作工藝、文化故事和在地特色,使非遺文創產品不僅能在旅游場景中被“看見”,更能在社交網絡中被“帶火”,進而吸引更多潛在游客,促進文旅消費。比如,在“抖音非遺嘉年華”中,各地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深度推廣非遺文創產品與旅游資源,成為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
非遺文創產品的數字化設計不僅是傳統文化活化的必要路徑,更是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未來,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基礎上積極擁抱數字技術與媒介變革,采用沉浸式、交互式、社交化的數字化手段,可以讓非遺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新時代文旅融合的重要動力。正所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創新中守正、在傳承中出新,方能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特色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團隊(2021YJTD13)”建設成果、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赤水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基地建設成果、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瀘職院[2024]426號)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