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提問:柴鋒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用鋼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職業支持和人才評價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請問,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解讀:吳飛 浙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國家人工智能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
當前,全球正經歷一場由人工智能技術引領的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被譽為具有普遍適用性、動態演進性和創新互補性等特點的通用目的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知識創造模式和思維認知框架。面對這一歷史性變革,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教育體系的改革方向,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構建。
人工智能:重塑人類文明的通用目的技術
理解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首先需要把握人工智能作為通用目的技術的本質特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索洛在20世紀50年代的研究表明,國民經濟最終會達到這樣一種發展階段:在那個階段以后,經濟增長將只取決于技術的進步。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決定了經濟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后續研究進一步表明,真正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是那些具有廣泛滲透性和深遠影響力的通用目的技術。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半導體和互聯網等與人工智能一樣,都是通用目的技術,這些技術具有普遍適用性、動態演進性和創新互補性三個特點。它們不僅能在多個領域廣泛應用,還能持續改進并催生大量次級創新。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其獨特性在于它不僅是工具革命,更是認知革命。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
以往的通用目的技術發明大多從機械化增強或物理延伸角度提升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能力,而人工智能則直接作用于人類的認知領域。以蒸汽機為例,從瓦特改良蒸汽機到其生產力貢獻達到頂峰,經歷了近百年與各產業的深度融合。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呈指數級增長,其影響力已快速滲透到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各個層面,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以及教育變革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革命,更是革命工具,當前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以數據觀測為核心的實驗科學和以發現物理世界基本原理為核心的理論科學,人工智能參與到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的生成假設、設計實驗、計算結果、解釋機理過程中,重新定義對科學和工程等領域中規律探索手段,以計算方式合理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猶如“水與電”一樣讓萬千普通人用它創造出善意漣漪,迸發新意迭出和價值分享的知識力量。
人工智能素養:智能時代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刻變革,“人工智能素養”已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核心素養。要準確理解這一概念,我們需要從歷史維度考察“素養”的演變過程。
“素養”一詞出自《后漢書》,“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它指的是平日的修養,廣義上它包含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素養定義為,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同時指出,素養具有時代性、整體性、發展性及可測性。即素養依存于特定情境,凡是有助于個體適應社會或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與技巧,都可稱為素養;素養是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統整;通過特定教育手段,能夠實現素養的培養;素養能夠通過可理解、可操作、可評估的指標進行度量。可見,個人在特定情境中,面對生活中復雜多變的問題時,能利用和調動知識、技能、判斷等能力,觀察和理解世界、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案、用行動去檢驗對世界認識是否合理,提升自身勝任力,創造人類增量知識,這種綜合表現可被稱為“素養”。
隨著人類進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素養逐漸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養之一。人工智能素養的內涵亦隨時代演進,從20世紀70年代聚焦專業技術人員,到2000年后開始重視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的AI教育,當前階段則強調全民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基于此背景,浙江大學于2024年6月發布《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紅皮書》,提出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構成內涵、培養的目標與愿景以及培養的載體、行動與策略,認為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是由體系化知識、構建式能力、創造性價值和人本型倫理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知識為基、能力為重、價值為先、倫理為本。
人工智能的知識構成:專業、通識與交叉相融三位一體
人工智能素養的養成,必須依托于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構建。人工智能天然具備“至小有內,至大無外”的學科交叉潛力,但是首先應重視人工智能“至小有內”的內涵特性,通過強化專業屬性知識來培養專業化人才。這一過程應體現“專業化深耕”與“通識化普及”的辯證統一,形成專業、通識、交叉相融三個相互支撐的層次。
專業知識層面,認知是人類智能的重要表現,其基石是體系化知識,專業化、體系化知識意味著可對專屬學習對象進行整體性理解和系統化分類。人工智能體系化知識應該涵蓋表達與推理、搜索與優化、建模與學習、倫理與安全等內容,掌握了體系化知識就可更清晰地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內涵、邊界和外延。專業知識教育的精髓在于避免知識碎片化,強調體系的完整性與內在邏輯關聯。體系化知識是一個相對和動態的概念,人類思維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對各種紛繁復雜的事物進行分類,逐步形成系統化和綜合性思維。
通識化知識層面,人工智能通識知識應該具有“專業高度、學理深度、人文溫度”特色,具體而言是了解人工智能主流算法,從學理角度思考人工智能能與不能,從人文角度篤信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與人類福祉保持一致。具體而言,就是理解AI的基本概念與現狀,清晰認識其能力邊界與社會影響,掌握基礎AI工具的應用能力,并最終形成積極、審慎且負責任的AI倫理觀。
交叉化知識層面,釋放AI的融合潛能,是未來創新的主戰場。我們欣喜看到,作為類似于內燃機或電力的一種通用目的技術,人工智能天然具備推動學科交叉的潛力,無論是從人工智能角度解決科學問題,還是從科學的角度優化人工智能,未來的重大突破大多將源自這種交叉領域的工作。正如量子論的創始人馬克斯·普朗克所認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單元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由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鏈條,這是一個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問題是知識內化和能力培養之間的橋梁,有效的學習往往是發生在真實的情境問題解決過程中,人工智能交叉知識應該是問題驅動下內容供給。交叉知識的獲取必然是問題驅動的,即在解決特定領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AI技術與該領域知識的深度融合,踐行“專業筑基、通識反哺、交叉躍遷”的螺旋式發展路徑。這要求人才培養必須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多元化培養路徑:構建全學段全社會教育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落實上述人才需求與知識體系,亟須構建覆蓋“全學段”“全社會”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系統,回應時代號召。這是一個多維度、協同推進的工程。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求,需要探索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以覆蓋高等、基礎、職業和終身等不同層次教育群體,探索跨校、跨學科、跨行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尤為關鍵的是,人工智能教育絕不能是純粹的技術灌輸,必須與人文社科教育深度融合。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調適與文化反思。在AI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培養兼具精湛科技素養與深厚人文情懷的“完整的人”,進而理解技術背后的價值意蘊與社會影響。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無論AI如何強大,它始終是人類智慧的延伸與工具。教育的終極目標,絕非培養“像機器一樣思考的人”,而是培養“能善用機器以更好地思考、創造并關懷的人”。批判性思維、原創性創造力、深刻同理心、價值判斷力——這些人類獨有的品質,在AI時代將愈發珍貴,成為人才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人才為本。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歷史性躍升,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大批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創新人工智能的時代人才。未來將是人和人工智能共同進化的時代,善于應用人工智能來提升人類生活與促進社會進步,不斷創新人類已有知識,是我們要肩負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