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思想引領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文化自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邢云文:在增強文化的思想引領力上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邢云文表示,新時代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就要在增強文化的思想引領力上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當前,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態勢日益凸顯,不同文化之間話語權的爭奪日趨激烈,其核心是思想制高點的爭奪。我們要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立足中國國情、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進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充分彰顯了先進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如今,在新時代新征程,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洞察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內在規律,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豐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不斷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其中,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是增強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的前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是增強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的關鍵。我們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在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中不斷實現思想內容和文化載體的雙向互動,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
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劉君指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科技在文化產業發起創新驅動的質量變革提供了有益探索,為文化創意產出提供新的創作方式和產品形態,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發生變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著力攻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高質量原創內容匱乏、產業體系不夠健全、市場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確保文化與科技融合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協同發力,不斷滿足大眾對高品質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一是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矩陣,以科技賦能文化產品的內容創作。二是拓展創意驅動的市場化可持續盈利模式,提升科技要素在文化創意產品利潤增長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科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力。四是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斷滿足大眾需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耕:把握好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性的關系】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楊耕認為,以現代化的方式重構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構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的悲壯主題,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奮斗與思考,光榮與夢想。直到中國共產黨人真正找到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道路,實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立、實踐探索、道路開創和全面拓展,使得中國的現代化從外發型現代化轉變為內發型現代化。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運動開始時無疑具有被動抉擇的特征,即起于對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回應;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又是伴隨著救亡圖存的民族復興運動起步的。因此,中國的現代化有一個突出的矛盾,那就是,如何深刻把握和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性與中國文明形態的關系。一言以蔽之,中國現代化的突出矛盾就是如何把握傳統與現代性這兩種不同文明的關系。只有把發現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發現和把握現代性的歷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局限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才能真正解答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性與中國文明形態的關系問題,才能真正解答傳統與現代性這兩種不同文明的關系問題。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孫紹勇、劉慧芳:用文化自信涵養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紹勇,西北工業大學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慧芳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發展壯大,究其原因就是在經久不衰的文明演進和綿延不絕的文脈賡續中始終葆有文明大國的文化自信,這也是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底氣所在。同時,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也為中華民族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歸根結底在于發揮文化對人的精神塑造、價值涵育作用。堅定文化自信要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尤其是在新征程上,充分把文化自信融入文化生活,讓全民族全社會“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不僅是提高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而且能夠提振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氣神。首先,用文化自信涵養昂揚向上的風貌。用文化自信涵養昂揚向上的風貌,對于文化強國建設起著固本培元的作用。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其次,用文化自信涵養理性平和的心態。文化自信自強離不開人們對文化發展的理性認知,養成理性平和的心態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心理基礎。用文化自信涵養理性平和的心態,對于文化強國建設具有凝心聚力的意義。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