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強國”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紹勇,西北工業大學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慧芳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發展壯大,究其原因就是在經久不衰的文明演進和綿延不絕的文脈賡續中始終葆有文明大國的文化自信,這也是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底氣所在。同時,文化自信深沉持久的力量,也為中華民族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歸根結底在于發揮文化對人的精神塑造、價值涵育作用。堅定文化自信要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一方面,發揮文化養心志的作用。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的作用,就是要發揮文化對人民志氣、骨氣、底氣的涵養和砥礪作用。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二是要傳承弘揚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三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相貫通。另一方面,發揮文化育情操的作用。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熏陶中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便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詳情】
推進“兩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
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商志曉在《紅旗文稿》撰文指出,中國共產黨探索推進“兩個結合”,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了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歷史使命。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在“兩個結合”中建立起的新文化和文化主體性,不是割斷歷史文化傳統,不是排斥外來文化成果;相反,是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著力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跨越;是充分借鑒一切外來文化優長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著力實現由外在向內在的本土化轉變。以“兩個結合”構建文化主體性的偉大實踐,表征著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歷史變遷,表征著中華民族躍至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表征著中國人民實現了翻天覆地的命運改變。在深化推進“兩個結合”中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就要求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堅持守正創新、秉持開放包容鞏固文化主體性,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情】
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引領力
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邢云文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進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充分彰顯了先進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如今,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洞察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內在規律,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豐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不斷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其中,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為我們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引。同時,黨中央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持續深化戰略布局。理論上的創新突破和實踐上的創新探索,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在此過程中充分展現了文化的思想引領力。要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把思想偉力轉化為實踐偉力,不斷增進全社會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詳情】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管理學院教授潘愛玲在《光明日報》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提升文化建設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守正創新,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品質。牢記講好中國故事的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尋求平衡,扶持“主旋律數字文化精品”,在真實鮮活的人民生活中尋求情感共鳴。二是激發創作熱情,構建全民參與的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生態。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化產品的智慧設計、智能生產、精準傳播、互動體驗等領域,提升文化內容的生產效率和傳播速度,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三是實現普惠均等,建立城鄉聯動的數字文化共享機制。擴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的數字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建立城鄉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確保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惠及全體人民。四是促進跨業融合,增強數字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充分發揮數字文化的賦能作用,加快數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制造業、農業等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產業鏈的橫向延伸,形成文化資源的多業共享。五是推動數據賦能,充分發揮文化數據要素的獨特作用。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文化數據的采集和整理,建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和素材庫。六是加強通力合作,構建多主體協同的治理機制。牢記“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大力倡導科技向善。【詳情】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田嵩燕在《學習時報》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在思想道德、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必須通過有效的理論建構和理論對話,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說服力,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概括已經初步成形,進一步的努力方向是深化學理闡釋,加強理論建構。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探索三方面著手進行理論溯源,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基、歷史根脈和文化底蘊。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說服力的另一個努力方向,是探索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化、生活化、大眾化表達。當務之急,是要破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與基層群眾日常話語之間的不匹配困境,通過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和概念表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涵轉化為一套能夠與基層群眾的思維語言、日常生活相對接的、具體的、生活化的話語體系,從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社會的“到達率”和“接受率”,。此外,互聯網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交融交鋒、爭奪話語權的主渠道主戰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傳播也必須與時俱進,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創新,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的斗爭。【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