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以5G、大數據、云計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智技術加速演進,深刻改變著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時空邏輯、結構體系與傳播生態。在此背景下,如何高質量地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清楚、傳出去,成為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長治久安,必須正視和系統應對的時代課題。
把握數智時代
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特征
使命任務之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處于“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歷史方位。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各類社會風險向網絡空間傳導趨勢明顯,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已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日益成為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應當準確把握歷史方位,將民族復興與世界大變局緊密結合,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堅持尊重網絡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相統一,強基固本、守正創新,不斷發展壯大網上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將數智技術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最大增量。
機遇挑戰之新。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作出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理論傳播手段更加豐富,傳播技術更加新穎,傳播空間更加廣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面臨著一系列風險挑戰,傳播環境日益復雜、傳播內容有待優化、傳播方式有待創新、傳播隊伍有待加強、傳播體系有待完善,必須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把互聯網的發展潮流轉化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強勁動力。
實踐探索之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正面宣傳,不能搞廣譜適用、大水漫灌那一套”。在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創新理論傳播不僅要求傳播內容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更要求在傳播方式、渠道和效果上實現創新。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深刻把握數智技術發展大勢,堅持創新為要,以大眾化為導向、內容生產為核心、平臺建設為依托、技術創新為支撐、體制機制為保障、人才隊伍為基石,開展了系列實踐探索。發揮不同數智媒體的內容優勢、資源優勢、傳播優勢、渠道優勢,各展所長、相互協同,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矩陣,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通過互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
整體謀劃系統格局
數智賦能黨的創新理論學術傳播。一是推進學術傳播的數智轉型。針對當前黨的創新理論學術傳播手段落后、精度不足、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加快數智技術在學術傳播方面的推廣使用,創新網絡出版、全媒體出版等數智出版模式,構建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黨的創新理論學術傳播數智平臺。二是推進學術傳播的數智敘事。數智敘事并不是將黨的創新理論內容簡單地進行數字轉化,而是發揮數智傳播即時性、普及性、交互性等優勢,探索黨的創新理論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智技術的“化學反應”,有效拓展黨的創新理論學術傳播的深度與廣度,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數智賦能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借助抖音、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以及VR、AR等前沿技術產品,數智技術為廣大群眾精心打造了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沉浸式課堂”。同時,通過算法推薦和個性化推送等手段,實現了黨的創新理論分眾化、差異化精準傳播,顯著提升了傳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如“學習強國”APP的答題板塊等線上互動形式,更是以技術創新賦能了理論的趣味性和參與性,有效激發了群眾學習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興趣和熱情,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全民參與的理論學習熱潮。如今,數智技術正以生動鮮活的形式,全面而精準地呈現黨的創新理論,使群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理論的教育和熏陶。
數智賦能黨的創新理論國際傳播。數智技術的應用能夠跨越時空限制,破解“有理說不出”“有理傳不開”的傳播困境,將黨的創新理論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國際社會,增強中國話語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比如,隨著72小時/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朋友圈”越擴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在首次踏足中國后,紛紛在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在華旅行的見聞與收獲。特別是2025年初,中美網民在“小紅書”上發起的“大對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海外網民的“信息繭房”,增強了海外受眾對中國發展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模式的認知和認同。在數智技術賦能下,黨的創新理論正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國際視野,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聽到、聽懂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展示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獨特魅力。
數智技術賦能的實踐創新
以內容建設為根本,筑牢理論傳播的核心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正面優質的網絡內容跟不上,錯誤虛假甚至有害的東西就會蔓延,因此我們必須做強主流思想輿論。”只有好的內容,才能抓住人心,才能廣泛傳播。面對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內容同質化、淺表化、碎片化等問題,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一方面,提升傳播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牢牢把握理論傳播的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持續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闡釋,深耕熱點背后的底層邏輯,尋找時代熱點與理論傳播的契合點,強化理論內容的系統性表達與現實回應,唱響網絡空間最強音。另一方面,提升傳播內容的針對性、親和力。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社會“矛盾點”、民生“關注點”、國際“敏感點”等,精準設置傳播議題,以理論回應現實、以思想引領輿論。同時,注重內容形式的創新表達,實現“短實新”“年輕態”,打造好聽、好看、好信、好傳的理論傳播精品。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構建全流程數智傳播體系。一是精準感知。發揮大數據與算法優勢,通過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精準、立體地構建包括基本信息標簽、個人偏好標簽和閱讀行為標簽的用戶畫像,為黨的創新理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精準傳播奠定全面而廣泛的數據基礎。二是智能匹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畫像的基本信息、個人偏好和閱讀行為等進行深度分析,挖掘網民對理論的個性化需求,并與預先設定的理論內容進行比對,為廣大網民匹配符合其身心特點、社交偏好、行動邏輯、話語體系和文化需求的理論內容。三是有效推送。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擴展表達邊界,將“嵌入式”“沉浸式”宣傳融入新平臺新應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直達基層、入腦入心。
以創新管理為保障,營造良性數智傳播生態環境。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體系,完善黨委統一領導、宣傳主責主控、平臺主體落實的協同聯動機制,明確意識形態領域的屬地責任、平臺責任和行業責任。二是優化治理路徑。加強算法治理與傳播風險防控,以主流價值觀引導技術應用,規范算法推薦邏輯,打破“信息繭房”“認知圈層”,防止低俗化、娛樂化話題侵蝕理論傳播空間。三是形成工作合力。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戰場,協調網上和網下兩個陣地,打通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在理論產品制作傳播間的“信息孤島”。同時,注重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一批懂理論、通技術、善傳播的復合型傳播人才,為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提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