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培育
微短劇作為數字時代新興的網絡視聽作品形態,以其單集時長短、劇情節奏快、傳播平臺廣等特點贏得大眾青睞,成為推動網絡視聽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市場繁榮的背后,微短劇的版權侵權問題日益突出,洗稿搬運、侵權改編、抄襲剽竊等侵權盜版現象時有發生,版權交易不暢、海外維權難等現實難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微短劇版權侵權糾紛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未經許可非法傳播。這既包括完整劇集通過網盤分享、電商平臺售賣盜版資源、獨立網站或第三方APP進行“搬運”,也包括將完整劇集切割成片段在短視頻平臺傳播。這些行為大量分流正版流量,直接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前不少盜版傳播行為已發展為從資源獲取、切片加工到多渠道分發的灰色產業鏈。第二種是翻拍式抄襲。這是微短劇領域最典型的侵權形式之一,表現為對原作品情節設計、分鏡構圖、臺詞對白等核心獨創性表達的全面模仿甚至“像素級復刻”。此類抄襲行為投入成本少、抄襲門檻低,通常超出合理使用范疇,在著作權法上構成與原作的“實質性相似”,涉嫌侵犯原作的復制權和改編權。第三種是標題模仿和框架抄襲。標題仿冒就是使用與知名作品相同或近似的劇名誤導觀眾,涉嫌不正當競爭甚至商標侵權。框架性抄襲則更為隱蔽,它保留原作的核心情節架構和人物關系,僅替換故事背景、角色姓名等元素。由于著作權法遵循“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即只保護具體的、個性化的表達形式,不保護抽象的思想或創意框架,這類刻意規避了文字層面直接相似性的模仿行為,在法律上認定侵權的難度更大。
面對日益增多的微短劇版權糾紛,司法實踐在應對時面臨多重現實挑戰。第一,“接觸+實質性相似”規則適用難。著作權侵權認定的核心標準是“接觸+實質性相似”,即需證明侵權人曾有機會接觸到原作品,且其作品與原作品的核心獨創性表達構成實質相似。但在微短劇領域,這一標準的適用面臨挑戰。在“實質性相似”認定方面,微短劇作為視聽作品,其獨創性表達同時蘊含于文字劇本和連續畫面之中,侵權認定往往需對情節排布、分鏡設計、臺詞文本、鏡頭語言等多重要素進行全面、細致的綜合比對,專業性強、工作量大。更復雜的是,微短劇中常用的通用敘事套路和服裝道具設計,大量屬于公共素材,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只有當人物設定與情節緊密結合,形成了足夠具體且與眾不同的特征時,才構成受法律保護的表達。這種法律保護界限的模糊,使得侵權認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第二,司法救濟時效性與賠償力度不足。微短劇的商業價值具有顯著的時效性特征,往往高度集中于作品上線后的“黃金傳播期”內,隨后其商業價值可能快速衰減。而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審理周期通常較長。即便權利人及時申請并獲得行為保全,鑒于侵權行為的高度隱蔽性和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侵權行為造成的實際損失往往已難以完全挽回,權利人可能陷入“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困境。此外,法院判賠的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與侵權方可能獲取的高額收益相比,往往存在差距,難以對潛在的侵權行為形成有效震懾。第三,侵權主體隱蔽性導致追責困難。微短劇產業鏈的碎片化特征使得侵權主體認定更加困難。微短劇的制作從劇本提供、拍攝制作、平臺發行到流量變現,涉及多方主體參與,不少環節存在通過匿名、冒名或跨境運營等手段逃避責任的可能,極大增加了權利人的維權難度。此外,微短劇的傳播渠道多元,侵權內容可迅速在國內外眾多平臺擴散。特別是對于發生在海外平臺的侵權行為,跨境司法管轄障礙、法律適用沖突、證據調取困難以及高昂的維權成本等因素疊加,使得維權之路異常艱辛且結局難料。
微短劇產業的繁榮根基在于健康有序的版權生態。面對當前該行業的版權保護困境,應當堅持系統思維,多方參與、綜合施策。
強化司法與行政協同保護。針對新型業態發展快、現有規則存在模糊地帶的情況,亟須清晰指引和高效執行。這要求進一步規范授權源頭,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牽頭,推動制定標準授權合同范本,明確新型業態的法律適用標準,厘清“網絡劇”“網絡微短劇”“豎屏劇”等形態的授權邊界。授權合同應清晰說明授權的具體內容,如作品類型、使用方式等,避免因授權范圍不清產生糾紛。在司法保護方面,通過發布微短劇版權保護典型案例細化侵權認定標準,明確“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在微短劇領域的適用規則。尤其需界定常見劇情模式中受保護的獨創性表達范圍,以及如何判斷分鏡設計、鏡頭語言等視聽元素是否構成抄襲,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引。在行政保護方面,依托國家版權局“劍網”專項行動,將規范微短劇版權市場作為重點任務,建立“線上發現——快速處置——協同打擊”的工作機制。重點打擊利用盜版小程序、網盤群組分享以及跨境平臺進行的侵權行為,查處一批有影響力、有震懾力的典型案件,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
加強技術創新與取證手段。針對微短劇傳播快、碎片化、體量大的特點,傳統取證方式存在明顯局限,應積極運用技術手段。一方面,積極推廣應用區塊鏈存證與數字水印技術。鼓勵制作方在劇本創作、分鏡設計、拍攝素材管理到成片輸出的全過程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關鍵成果進行即時存證,系統保存創作手稿、修改記錄、溝通信息等原始電子證據,形成具有法律效力、不可篡改的時間證明,有效解決電子證據易丟失、難認定的問題。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網絡平臺應用人工智能監測系統。通過與行業共建共享的“微短劇作品數據庫”進行實時比對,快速識別、準確定位和高效處理海量傳播內容中的潛在侵權行為,提升發現和處置侵權內容的效率。
提升行業自治與跨境協作水平。版權保護非一日之功,需要激發行業內生動力并加強國際協同,形成可持續的共治格局。一是推動主要傳播平臺建立并遵守微短劇版權保護自律規范或公約,統一侵權投訴處理標準和流程,探索實行“一處下架、全網聯動”機制,切斷侵權內容傳播鏈條。鼓勵平臺利用技術手段加強事前防范,對屢次侵權的賬號主體實施聯合信用懲戒,提升行業整體的版權保護意識和水平。二是加強版權交易中心建設,提供涵蓋版權登記、價值評估、授權匹配和侵權監測的一站式服務,有效解決權利歸屬不清、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三是加強跨境協作。針對日益凸顯的海外侵權問題,行業協會和相關執法部門應與國際版權組織合作搭建侵權線索跨境移交機制,重點監控微短劇出海主要市場的侵權情況,支持我國企業通過多種渠道維護合法權益。(何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