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十五五”規劃、作風建設、“第二個結合”、高校就業服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董振華:必須將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振華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編制“十五五”規劃,實際上就是為“十五五”期間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繪制科學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共同富裕為己任,一直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制定和實施五年規劃,我們必須立足國情,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戰略部署,既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將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將推進共同富裕的要求貫穿區域協調、城鄉融合、民生建設等各領域任務中,自覺主動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還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力量,在共建中不斷實現共享,在共享中不斷促進共建。
摘編自《學習時報》
【黃其松:作風建設是黨執政能夠贏得擁護和認同的關鍵所在】
貴州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貴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地方實踐智庫研究員黃其松指出,黨的作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構成了人民群眾認知、判斷黨的性質宗旨最鮮活、最具體的現實依據。黨的作風是黨在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過程中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的具體體現,其優良與否直接檢驗著黨是否真正將“人民至上”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恪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品格。對于矢志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優良作風本身就是其執政地位的價值源泉和認同根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彰顯著黨與人民休戚與共、甘苦同嘗的政治本色;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作風,體現著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與求真務實的實踐品格;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深刻展現了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和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坦蕩胸懷。這些優良作風所凝結和傳承的崇高理念和價值追求,是黨贏得人民衷心擁護的根源和基礎。作風建設塑造著政黨形象、規范著權力運行、凝結著認同基礎,是黨執政能夠贏得擁護和認同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志剛:“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陳志剛表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一方面,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于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第一個結合”注重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不斷走在時代前列,永葆先進性;“第二個結合”注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氣韻、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從而牢牢扎根中國。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因為堅持“兩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并指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展示了強大的真理偉力和實踐偉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典范,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至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至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上達至新高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名揚:就業服務工作是高校對學生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名揚表示,一段時間以來,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圍繞擴崗位、優服務、強指導等推出系列增量政策舉措,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各高校也創新工作方式,根據自身特點強化“不斷線”的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提供有力的就業支持。就業服務工作是高校對學生培養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具有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的責任和義務。高校既掌握著畢業生綜合能力和就業意愿,又匯集了招聘單位的用人需求,能夠起到“牽線搭橋”的關鍵作用。對于不同畢業生多元化就業需求,高校應制定個性化、差異化幫扶計劃,向畢業生精準推送與其學業情況、綜合條件匹配度高的就業崗位。針對畢業生追蹤難度高的問題,高校應鍥而不舍、持續跟蹤幫扶援助,發動導師、輔導員、班主任不間斷地關注離校畢業生的求職進展、心理狀態,努力發現并解決其求職難的卡點、痛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耐心悉心做好一對一精準幫扶。 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說到底,開發就業崗位是根本。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挖掘就業崗位、開發崗位增量,高校要持續開展校企對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重點挖掘基層崗位,鼓勵畢業生投身基層,在基層廣闊天地間扎根立業。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