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華桂宏(南京師范大學校長)
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持續促進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相匹配已經成為時代命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多項文件均提出要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如何多維發力,提升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推進專業設置調整優化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四梁八柱”。面向新質人才培養應遵照發展性按需方式、前置性預設方式、戰略性特配方式開展專業結構優化調整。
聯動產業變革,布局新興領域專業。將思政教育、學科建設、產業發展、創新創業融入專業建設,建立思專融合、學科融合、產教融合、創教融合共存共促機制。要主動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地方產業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需要,快速響應,增設對應的新專業,加大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供給。
順應人才預測,實施招生調節機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以通過系統化教育模式為社會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為第一職責。應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充分考慮人口總數、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做好中長期規劃,分步、適度提前調整招生專業結構和比例,打造精品文科、強基理科和創新工科的人才供給培養模式。
面向戰略需求,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國家新質生產力人力資源開發正在重塑人才需求圖譜,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需以“四新”建設為抓手,培養跨學科高素質交叉復合型人才。高校在培養實踐中,可以采用校企、校所聯合培養,雙學士學位、復合型碩士層次人才培養等多種模式進行探索。
賦能教學模式迭代升級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因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新質人才是知識生產和智能融合型人才,知識的開放生成已然成為課程體系優化的新動能,人工智能核心素養成為課程建設的新要求,“師——機——生”三元結構成為課程教學的新模態。
創設開放生成式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對“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一根本問題的回答。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要求課程教學體系要從遵循單一學科知識的規訓邏輯轉換到科技、產業、智能、教學相融相合的邏輯,從而構建適切性、開放性、生成性的學習內容。課程建設中要緊扣“兩性一度”金課建設標準,以交叉融合為手段,打破課程體系的學科壁壘,破解產教脫節,建設跨學科融合型課程和產教融合型課程。要大力開展慕課、智慧課程和微專業課程建設,以專業知識圖譜和課程知識圖譜規劃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知識進階為路徑、以培養具有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的時代之才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回答“教學何以增值”之問。
培養人工智能核心素養。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首先要回答的是人才最重要的職業勝任力或核心素養是什么的問題。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新質人才的核心素養進行了重新定義,高校對學生適應和駕馭人工智能的技能培養責無旁貸。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人工智能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廣泛開設以跨學科交叉融合為特征的AI學科融合型課程、以個性化學習為追求的AI智能體輔助課程,以及圍繞垂直應用場景開發的創新實踐課程。
構建“師——機——生”三元教學結構。在智能化時代,師生關系已然顛覆了傳統二元空間的雙主體關系,演變為三元空間的以人工智能為中軸的“師——機——生”交融關系。結合智能時代教學要求,創新教學組織方式,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和理解自身和人工智能的關系,進而形成師生與人工智能在教學結構中的合理分工并發展人機協同能力,共同完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任務。通過人類教師和AI教師的協同,讓學生時刻處于“最優發展區”,實施數字賦能下的大規模因材施教,以課程教學結構的微觀改革實現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匹配的系統性宏觀目標,最終滿足“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新質人力資源發展要求。
助力實踐能力鍛造提升
實踐能力是用人單位衡量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評價高校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依據。實踐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活動,因此高校需在實踐基地建設、實踐機制改革和實踐育人體系建設上發力,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實踐平臺和多能級實踐路徑。
深化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實踐育人陣地。高校的教育,要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跳出教育看教育,打開大門辦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深化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國際化合作,把人才培養陣地從專業延伸到產業,從校內延伸到社會,著力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推進機制改革,構建“五鏈融合”體系。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共同構成人才培養的一體兩翼,一方面需推進政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改革,另一方面需構建學、練、思、創一體化育人體系。要通過高校與行業領先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建實踐基地,選聘產業教授,把教學實驗室搬進企業,將真實世界帶進課堂,共同開發實踐課程、更新實踐項目,將理論學習、動手練習、實踐反思、創意創新系統整合,構建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技術鏈“五鏈融合”的實踐教育體系,實現以產業助推創新型人才培養,以人才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雙向賦能互構型生態。
落實創新孵化,提升實踐育人高度。創意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是學生高階實踐能力的體現,著力開展創新孵化是助推新質人才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力度,發揮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打造由1個創新創業中心、X個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和N個科技產業園組成的“1+X+N”孵化鏈,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政策扶持、融資合作、法律咨詢、產權保護和交易等“一站式”孵化服務,在創新孵化中提升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
歸根結底,解決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是系統性問題,高校需順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通過全方位、立體化、多要素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慣性,培養具有高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方能交出讓國家、社會和人民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