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毅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都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身邊事,牽涉著千家萬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改革要想真正改到群眾心坎上,就得學會從“家長里短”“柴米油鹽”里聽民聲、解民憂。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民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數字,家家戶戶都盼著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養老服務,年輕人能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些樸實的愿望,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老百姓當下最關心什么、最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決定的。“民生為大”的深層邏輯,為全面深化改革標注了出發點、蓄積起原動力。其次,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包大攬、大水漫灌式只會讓改革徒耗精力、失去重心。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群眾最切身的利益問題,方能有的放矢,把民生工作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以問題小切口打開改革突破口。最后,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也是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敏感問題,是社會矛盾最集中、最尖銳的地帶,優先錨定和解決這些改革道路上的堵點、難點、痛點,使推進改革和增進民生福祉的步伐并肩而行,有利于更好地獲取民眾支持、凝聚改革共識,助力改革穩步向前。
民生政策不能“撒胡椒面”,得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破除市場準入壁壘,顯著提升市場活力;大力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子女教育、落戶難等問題逐步解決;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讓老百姓的生活空間愈加宜居……實踐充分表明,要把民生工作辦好辦實、辦到群眾認可和滿意,就必須找準路徑和方法。俯下身去實地丈量老百姓的所急所盼。基層情況千頭萬緒,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需求更是千差萬別,只有通過深入調研和細心體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精準發力細化民生幸福的“顆粒度”。面對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既要通盤考慮抓整體,也要關注不同個體的特殊性,切實把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細化為條分縷析、次序分明的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集思廣益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基層是急難愁盼問題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生活氣息最濃、生活經驗最豐富的地方,改革要順利推進,就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多向老百姓取經,汲取人民智慧。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需求也更為豐富和多元,應立足全局,從更長遠視角考慮發展設計。在經濟建設方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讓老百姓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在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等方面,繼續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可持續;在社會治理體系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提升優化高效解決社會難題、化解社會風險的社會治理能力,讓老百姓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才能改到心窩里;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才能改出精氣神。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統籌好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就一定能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