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志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院長、首席專家);王兵(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當下,我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的“動力產業”必須轉換的緊迫問題。過去拉動我國經濟超高速增長的房地產和出口兩大動力產業部門,動能明顯減弱。下一步,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最有可能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新型動力產業部門。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另外,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為制造業提供專業化服務,能夠有效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同時也能通過服務創新和消費引導,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激活和支撐內需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因此,推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新動力產業,對于實現十五五期間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認識生產性服務業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生產性服務業的實體經濟屬性,確立生產性服務業在未來經濟增長和全球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我們對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將生產性服務業等同于一般服務業,甚至將其視為虛擬經濟和泡沫部門;低估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系統的支撐作用;受“統計幻覺”影響,誤判中美制造業競爭背后“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隱形競爭力。我們要轉變觀念,積極探索,一是系統性地認識到生產性服務業是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投入密集的新型實體經濟形態,是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靈魂”;二是建立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的市場化定價體系,創新財稅制度、所有權制度和激勵分配制度,允許生產性服務企業對人力資本、知識資本進行市場價值評估、記入資產負債表、提足進入成本的研究開發費用和各種培訓費用,探索無形資產納入企業資產核算的創新模式,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創造價值轉化通道;三是建立健全生產性服務業投入增長機制和新型統計監測體系,精準識別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如,建立穿透式產業統計標準和生產性服務業衛星賬戶核算制度,重點識別制造業中的隱性服務增加值,并將其納入生產性服務業核算體系;開發多維動態評估工具和產業關聯度追蹤系統,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數或“全要素服務生產率”指數。
破除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的制度性障礙
推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要深化市場化改革,破除制約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開放化發展的制度性障礙。當前我國房地產、出口部門動力出現衰退,制造業發展平穩且已經是高度開放的部門,而生產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程度較低。這既有認識偏差的原因,也有我國特定發展階段和行政壟斷等方面的原因。為此,一是應消除對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差別化政策歧視,尤其是在土地與金融等基礎性資源方面施行平權政策;二是應漸進式破除行政性壟斷,比如在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等行政依附性強的領域,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允許第三方機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三是推動頭部企業通過“反向混改”剝離生產性服務部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四是消除生產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的準入門檻,在生產性服務業部分領域施行自主單邊自我開放;五是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支撐功能,構建“服務貿易+制造能力”雙輪出海生態。比如,要在我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京滬廣深等地,加快培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大型跨國企業;打造跨境服務貿易樞紐,形成以服務能力為核心的境外投資新模式,以對沖傳統貨物貿易面臨的“近岸外包”沖擊;加大服務外包政策的開放力度等。
從支持產業鏈后端的產能擴大轉向支持前端的生產性服務業投入
我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過程中,落在地方實踐上就變成了在供給側規劃大基建、大產能項目上推動經濟增長,這種模式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后端的產能擴張上,隨著制造業終端需求的收縮,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在制造業終端需求面臨收縮的情況下,加強對產業鏈前端的生產性服務業投入的支持,才是推動制造業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為此建議:一是應強化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擴大關聯產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二是構建生產性服務業專項采購機制;三是打造新型生產性服務基礎設施;四是探索建立終端需求敏感度模型或投入產出動態監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