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輝(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這為以“人工智能+”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作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人工智能深刻重構了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其核心機制在于通過廣泛的通用技術賦能,推動產業結構在存量和增量兩個維度上實現協同演進與高級化躍遷。微觀層面,人工智能不僅可以通過構建高效的人機協同生產模式釋放生產要素的增長潛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且能夠推動組織形態向扁平化、網絡化轉型,促進資源、信息的高效流動與共享,增強企業間的關聯性與協同創新能力。宏觀層面,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深入賦能傳統產業,通過優化要素配置、重塑生產流程、創新商業模式等方式推動“存量革新”,增強傳統產業的韌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助力以智能芯片、智能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實現“增量突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實數融合的大趨勢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產業重塑,實現產業結構系統性優化與整體性升級,更好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立足存量革新提升資源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市場需求,加強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據重要地位,但在數字經濟深度發展的背景下面臨實數融合不均衡等結構性矛盾,導致產業“騰籠換鳥”之后“鳳凰涅槃”后勁不足。破解傳統產業發展難題,關鍵在于以“人工智能+”盤活存量資源,讓傳統產業在智能化改造中煥發新活力。其中,有幾種方式和路徑值得關注。
一種方式是推動“人工智能+生產制造”,構建高效的智能生產體系。傳統產業的生產環節過去往往容易因為流程冗余、設備利用率不足、質量管控依賴人工等問題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損失。“人工智能+”可通過部署工業傳感器、物聯網平臺,實現生產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并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助力搜尋最優生產線操作參數、自動檢測制造缺陷以精準優化生產流程。數智賦能可以顯著提升設備利用率和質量管控水平,推動生產模式向“數據驅動”轉變。
另一種方式是深化“人工智能+產業鏈協同”,打造靈活敏捷的產業模式。傳統產業的產業鏈條長、協作環節多,容易存在信息不對稱、響應速度慢、供需匹配不精準等問題。依托“人工智能+”構建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可打通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再到研發的全鏈條數據閉環,實現從供給端到需求端、再到服務端的智能聯動。一方面,通過消費端大數據分析,企業可精準捕捉市場需求變化、把握市場發展趨勢,更好布局生產;另一方面,借助供應鏈智能優化算法,可依據市場需求動態調配庫存、物流等資源,在大幅提升產業鏈整體庫存周轉率的同時,有效支撐企業柔性化生產以及技術、產品研發。這種模式創新可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產業鏈整體響應速度和資源配置效率。
還要看到,當前我國傳統制造業競爭優勢多集中于生產端,亟需通過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推動“產品+服務”雙輪驅動的轉型升級,實現范式革新。在這一過程中,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重塑產業價值鏈,從資源消耗型向知識服務型轉變,完成從產品輸出向服務輸出的躍遷,為制造業由大到強提供關鍵支撐。
依托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生產制造、產業鏈協同,完成“中國制造”的經驗智慧積累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助力存量資源在數字化浪潮中實現效率躍升,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這是我們的實踐經驗,也是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聚焦增量突破開拓發展空間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現在,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深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對推動增量資源質效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大意義。
不容忽視的是,人工智能自身及在賦能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從人工智能自身發展來看,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關鍵領域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原創性成果相對不足。在賦能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面,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深度和廣度仍有提升空間,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品服務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應用與盈利模式。人工智能在推動未來產業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突破技術轉化、產業鏈協同等多重障礙。面向未來,要聚焦關鍵問題精準發力,通過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推進融合創新、布局前沿領域,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作用,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
一是強化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依托我國強大的人工智能人才供給優勢,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通用目的技術領域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攻關,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聚焦高端芯片、機器學習算法、智能傳感器等關鍵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協同創新,為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從原創科研到實驗性應用的支撐平臺。
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興產業融合創新。針對新興產業的特點和需求,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中的應用。支持企業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鼓勵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生產智能化水平、優化產品設計和服務模式。加強產業生態建設,搭建新興產業與人工智能企業的對接合作平臺,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形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導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前沿領域。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在未來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加強對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前沿領域的研究和布局,提前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探索。建立未來產業創新孵化平臺,為創新企業和團隊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風投對接、市場推廣等一站式服務,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顛覆性的未來產業項目。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人工智能和未來產業的規則制定,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提升我國在未來產業領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深化融合筑牢產業體系根基
近年來,中央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作為通用目的技術,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體現的是科技之變、動能之變。當前,隨著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斷登場,人工智能對存量的革新和增量的突破可以推動產業間從“單向賦能”轉向“雙向融合”,從而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筑牢根基。
第一,以“人工智能+”打破產業邊界,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技術協同融合,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技術支撐。人工智能依托跨產業技術平臺向傳統產業滲透時,既能重構傳統產業的生產運營流程,推動其從規模化生產向智能化轉型,又能與新興產業的技術成果形成互補聯動——傳統產業在實踐中產生的技術需求為新興產業提供研發方向,新興產業的前沿技術則通過“人工智能+”的轉化應用,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核心支撐。這種雙向技術協同不僅能提升單個產業的技術成熟度,更能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技術標準的銜接與統一,構建跨產業的技術協同網絡。
第二,以“人工智能+”激活資源價值,推動傳統產業與未來產業的要素聯動融合,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素配置。人工智能的核心價值在于對數據、技術、資本等關鍵要素的高效整合與轉化,傳統產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海量場景數據與運營經驗,是未來產業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重要資源。通過“人工智能+”的要素鏈接作用,傳統產業的存量要素可轉化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為未來產業提供真實的應用場景與數據保障。同時,未來產業的前沿要素也能反哺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要素利用效率。這種要素在產業間的雙向流動與高效轉化,既能盤活傳統產業的存量資源,又能加速未來產業的培育進程,推動要素在整個產業體系內實現優化配置。
三是以“人工智能+”構建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生態共生融合,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系統韌性。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搭建跨產業協同平臺,能夠打破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之間的界限,推動三者在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層面形成深度協同的閉環生態。在這一生態體系中,傳統產業憑借其成熟的生產能力與市場基礎,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供落地場景與市場空間;新興產業作為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連接傳統產業的升級需求與未來產業的技術供給;未來產業則通過前沿技術創新,為整個生態體系提供長期發展的技術引領。這種多產業共生的生態融合模式,不僅能提升單個產業的抗風險能力,更能推動產業體系集群化、一體化發展,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