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出臺《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一度被解讀為互聯網醫療將開閘,而現實中也有很多人習慣了通過網絡來尋醫問藥。對此,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在最新表態中強調,互聯網上不允許開展醫學診斷治療,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這一聲明立刻引起了網友熱議,大家對此評價褒貶不一。那么,國家衛生計生委如此表態有何現實原因?此舉是否不利于醫療行業融入互聯網發展大趨勢?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金羽青。以下是訪談實錄。
“一刀切”表態源于對國內醫療市場現狀擔憂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對互聯網醫療的表態,主要源于其對國內醫療市場現狀的擔憂。目前醫療機構中,尤其是民營醫院夸大療效、過度醫療,在互聯網上播發虛假廣告,存在醫療詐騙的情況非常多。如果開放互聯網醫療業務許可,不具備行醫資質的個體以及所謂的“郎中”“風水大師”等非專業人員就可通過互聯網行騙,進行醫學醫療業務獲取利益,或將發生各種醫療事故。
但目前衛計委的表態是將互聯網醫療問題“一刀切”, 將互聯網醫療的提供者狹隘的固定在了醫療機構上,這也是不對的。因為醫療行為的主體是醫生,而不是醫院,提供方是醫生,接收方是病人。這使得本身有一定能力的醫生、具有科普能力的專家、公立或者有資質實力的民營診所等,將無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好的正確的醫療信息通過互聯網擴散,讓更多網友受益。
因為公立醫院的遠程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形式不同。公立醫院有設置專門的房間,里面有電腦屏幕有攝像頭,對接基層醫療機構。有病例需要討論時,兩頭分別坐在房間里,通過互聯網傳播影像,類似于電視視頻會議的形式。而互聯網醫療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在線醫療網站通過詢問者的圖文信息,醫生進行在線回答。這類網站,也是把自己的服務稱為就醫咨詢,避開衛計委的文件。實際這也可以認為是遠程醫療的一種寬泛的形式。
衛計委將互聯網醫療服務提供方限定為醫療機構而不是醫生,是因為審批認定工作困難,或將大量增加衛計委工作量。認定的困難,源于很多民營醫院“掛羊頭賣狗肉”——掛的是某某教授坐診,實際上是外聘或者不具備醫療資質的人在回答問題。衛計委對于此類情況難以核實,且無明確的法律條文區分互聯網醫療與互聯網健康咨詢。